一、引言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苏皖两省,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在长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批复规划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包括江苏省内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常州的溧阳和金坛以及安徽省内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665.59亿元,常住人口3545.96万人。
滁州市位于安徽东部,地处苏皖交界地区,与南京的江北新区接壤,“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城市,在南京都市圈内优势突出。近年来,滁州市统筹抓住南京都市圈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系统科学的视角下进行学理分析,尤其是要结合实际,审视滁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增强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本文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状况和滁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建立引力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政策优化的建议。
二、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引力模型
本文采用经济引力模型来量化南京都市圈对滁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两个城市间的引力值与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它们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经济引力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Fij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值,Pi、Pj分别为两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Gi、Gj分别为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Dij为两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行车距离,K为经济引力系数(本文K取值为1)。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6项经济指标,对质量进行计算和评价。
2、数据选取与数据来源
2.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南京都市圈(滁州、南京、扬州、镇江、淮安、芜湖、马鞍山、宣城)202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6项经济指标作为研究数据.
2.2数据来源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内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各项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21》《江苏统计年鉴-2021》;从百度地图获取两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行车距离,从国家统计局获取各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
3、评分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南京都市圈(滁州、南京、扬州、镇江、淮安、芜湖、马鞍山、宣城)202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6项经济指标对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分。
表1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4、城市经济质量发展评分
将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百分化处理后,再将各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百分化处理后的数据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到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评分,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分
5、引力分析
综合经济指标权重和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分值,根据经济引力公式计算出南京都市圈内城市对滁州市的经济引力值(如表3所示)。
表3 南京都市圈内城市对滁州市的经济引力值
由表3可以看出,滁州市和南京市之间的引力值最高,为 3.022;表明南京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对滁州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强。其次是滁州市和扬州市,引力值为 0.300;排名第3的是滁州市与马鞍山市之间的引力值,为0.231。而滁州市和淮安市、滁州市和宣城市之间的引力值都小于 0.1,表明淮安市和宣城市对滁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弱。
根据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对滁州市的经济引力值,分别划分为影响较大的城市、影响中等的城市、影响一般的城市。从表6可以看出,属于影响较大的城市有南京,南京对滁州的经济引力值大于1;属于影响中等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扬州、马鞍山、芜湖、镇江,它们对滁州的经济引力值大于0.1小于0.5;属于影响较小的城市有2个,分别是淮安和宣城,它们对滁州的经济引力值小于0.1。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影响较大的城市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市,经济发展质量高,人口数量较多,对滁州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影响力较小的城市主要是距离滁州市比较远,经济发展质量一般的城市,这些城市对滁州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优化建议
1、深化产业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滁州市应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为契机,与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携手共进,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协作机制,与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一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积极吸纳南京都市圈产业转移又要修炼内功,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2、加速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引领,交通先行。滁州市需要在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上与南京都市圈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建立区域发展的交通优势。打造区域铁路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滁州站扩建改造项目建设,推动北沿江高铁合宁段建设,结束滁州市区与合肥不通高铁的历史。加快推进宁滁蚌城际铁路、宁淮高铁滁州段建设。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明光-盱眙、滁州-天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金湖-天长-仪征、全椒-南京禄口机场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宁滁港航资源整合,提高水运通江达海水平,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3、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群众获得感
滁州市应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机制。全面对接南京都市圈内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南京都市圈内城市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在医疗、教育、旅游等民生领域合作,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努力达到全域公共服务的便利可及,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孟可强,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J].南方经济,2011,V29(2):3-15.
[2]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6):55-57.
[3]夏岩磊,开放视角下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问题研究[D].安徽:滁州学院.2012.
[4]王建,九大都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J].宏观经济管理,1996(10):21-24.
[5]刘敏,京津冀都市圈对蒙古国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6]滁州市人民政府:http://www.chuzhou.gov.cn/.
[7]滁洲市统计局:http://tjj.chuzho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