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人体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出现慢性炎症,而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不良,往往会出现咳嗽、咳痰、气喘、喘息等症状。慢性支气管炎好发于老年群体,疾病的发生与长期抽烟、空气污染、长时间暴露在粉尘过多的环境等因素相关,与急性支气管炎相比,其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长达3个月,甚至连续2年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有抗感染、镇咳等西医方法,虽然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长期效果不佳,病情易反复发作。对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以下为相关专题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资料
在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西医组患者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区间为36~75岁,均值为(56.18±6.73)岁;患病时间最长12年,最短1年,均值为(8.03±1.92)年。中医组患者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区间为35~74岁,均值为(55.87±6.52)岁;患病时间最长10年,最短1年,均值为(7.83±1.76)年。对比上述基础资料,组间差异满足统计学成立条件(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规范:经临床诊断,确定患上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依从性较高;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症者。
排除规范:合并肝、肾、心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意识不清,无法正常沟通者;中途退出者。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即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西药。其中对于咳嗽,使用氯化铵片与右美沙芬口服液;对于咳痰,使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或是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对于喘息,使用茶碱类药物;对于支气管炎感染,使用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共治疗30天,期间嘱咐患者做到健康饮食、日常作息规律。
中医组患者采用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疗法,即根据患者证型进行中药辨证治疗,其中肾虚不纳型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咳痰质稀、腰酸腿软、尿频、呼吸困难等,治疗原则是补肾益气(肺)、纳气平喘,方药为: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常用药为:人参10g、淮山药25g、茯苓20g、熟地黄15g、泽泻15g、白术15g、淫羊藿30g、半夏15g、陈皮10g、补骨脂10g、山茱萸10g、蚧1对炙甘草10g。若见喘咳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质黯黑,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等活血化瘀;肺脾气虚型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夜间咳嗽加重、痰多、胸闷纳呆、便溏等,治疗原则为补气健脾化痰,方药为: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20g、山药20g、人参12g、白术15g、茯苓9g、五味子9g、防风6g、陈皮10g、半夏10g、炙甘草6g;肺肾两虚型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干咳痰少或黏、盗汗等,治疗原则是补肺温肾、养阴益气,方药为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为:人参30g、麦冬15g、熟地黄12g、枸杞子20g、枇杷叶10g、茯苓6g、炙甘草6g、陈皮6g、五味子6g、白术15g;肺气虚型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咳痰质稀、色白自汗等,治疗原则是益肺固卫、止咳化痰,方药为补肺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25g、白术15g、杏仁12g、百部12g、桔梗12g、人参15g、防风12g、茯苓12g、紫苑12g、灸甘草6g、白前6g;痰湿蕴肺型症状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治疗原则是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为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5g、甘草6g、白芥子10g、苏子15、莱菔子10。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10、厚朴12g;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6g、细辛3g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10g、白术15g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15g、荆芥12g、防风10g解表散寒。上述中药组方均水煎服用,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用,1周后复查,依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对药方进行适当调整,共治疗30天。。上述中药组方均水煎服用,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用,每次200ml,1周后复查,依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对药方进行适当调整,共治疗30天。
1.3 效果观察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以显效、有效、无效作为评价标准,显效指的是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肺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指的是上述指标均得到一定缓解;无效指的是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改善,甚至存在加重的趋势。同时,记录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用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由SPSS26.0软件对上述分析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通过(x̄±s)或是%加以呈现,组间比较选用c2或p检验,当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经治疗后,中医组患者获得临床治疗效果比西医组更为显著,且西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医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3 讨论
现阶段,西医疗法在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不错的近期效果,然而难以达到稳定病情、降低疾病复发率的效果。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2]。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外感风寒、肺脾虚弱、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导致患者出现痰液增多、气机郁滞等症状。所以,中医内科治疗时需要遵循化痰止咳、滋阴润燥原则,如:人参具有补脾益肺、补气生津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升机体免疫能力;麦冬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止咳的功效;半夏具有降逆止呕、化痰燥湿的功效,对喘息、咳嗽症状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益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气短、乏力等症状;淮山药具有益气健脾、补肺止咳的功效,可提升患者的抵抗力;白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枇杷叶性微寒,可以润肺止咳、清热化痰[3]。同时,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治疗坚持辨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患者拟定个性化的中药组方,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祛除疾病宿根,避免复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91.67%,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3%、8.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证明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这是因为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体质特点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治疗还注重长期疗效,通过调理患者体质,改善机体功能,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医补肾益肺,健脾化痰,理气止咳疗法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质量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