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益智玩具运用分析
许俊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俊,. 小学数学教育中益智玩具运用分析[J]. 国际教育论坛,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032.
摘要: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认知与逻辑思维的关键阶段,其教学工作应结合理论与实践,利用益智玩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人才成长打下坚固基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益智玩具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应用策略,为小学数学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益智玩具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7032
基金资助:

1.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益智玩具的重要性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国家课程纲领对加强教学实践作出了硬性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引入益智玩具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创新性。小学教师可在益智玩具的教学实践中关卡式设置实践任务,通过由易到难的关卡式活动设计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吸引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教学关卡。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要求,设置趣味性强、内容量小的益智玩具教学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学习[1]

1.2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认知是小学生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益智玩具数学教育工作中,数学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为小学生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借由团队协作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益智玩具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等基础认知能力,增强小学生的课堂教学配合程度。

1.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受小学生的学习经验限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行长时间培养,教师可在大单元教学中积极引入益智玩具开展实践活动。数学教师可结合华容道、鲁班锁等益智玩具的游玩特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解开逻辑思维问题,学生可通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基础思维逻辑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逻辑思维知识,从而促进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成长。

2.小学数学教育中益智玩具的应用策略

2.1设置关卡式实践任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心智发育水平限制严重,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班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设计益智玩具教学活动,通过关卡式教学活动设计将实践关卡设计为十分制满分的五级分级模型。多层级教学模型以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能力为综合分级标准,其中1—2分表现为学生思维逻辑混乱,表达含糊不清,缺乏综合思考能力,3—4分表现为掌握综合分级标准中的至少3项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以1-4分为益智玩具实践的初级关卡。5—6分表现为掌握综合分级标准中的至少5项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且熟练运用至少1项能力,7—8分要求学生至少掌握熟练运用3项能力,9—10分表现为学生熟练掌握综合分级标准中的所有能力,可将不同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以5-8分为益智玩具实践的中级关卡,9-10分为益智玩具实践的高级关卡。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为益智玩具实践活动教学例子,针对本单元的图形知识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应在课前为班级学生分发七巧板,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屏设备展示包含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状的图片,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鼓励学生使用手中的七巧板玩具拼接出实践关卡要求的图形。初级关卡要求学生结合投屏图片拼接长方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数学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引导学生形成2~3个活动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完成拼接工作,先达成关卡设计目标的小组举手示意,在活动进行2~3分钟后,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拼接成果进行检查,并为拼接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在中级关卡实践中,教师应为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拼接目标,要求小组成员使用七巧板拼接出小人、风车等几何形状结合图案,在活动进行4~5分钟后要求小组展示组内优秀作品,由教师对拼接方法与创意予以点评。在高级关卡实践中,教师应要求各小组整合七巧板拼接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等场景图案,活动时间以5~8分钟为宜,待活动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使用投影设备展示各小组的活动成果,由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并为拼接作品最佳小组进行奖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拼接活动的实际表现灵活调整关卡难度,若活动小组在高级关卡遭遇困难,教师可适当降低拼接图案难度,若活动小组在拼接过程中畅通无阻,教师可适当提高拼接图案难度。教师可在课后以问卷、面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根据反馈在下次教学活动中调整关卡难度曲线,并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关卡设计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关卡挑战中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2]

2.2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的硬性要求,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生成的关键阶段,培养其认知力、专注力、判断力可有效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开展益智玩具实践教学活动可促使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进行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买文具》为实践教学例子,教师在课前可使用多媒体教学终端播放轻松、活跃的背景音乐,并利用投屏设备投放商店背景图片,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情景,并准备海洋钓鱼、医生问诊或厨房套装等角色扮演益智玩具为实践教学道具。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并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厨房套装益智玩具的活动教学为例,由学生甲负责厨房食材采购,学生乙使用厨房工具进行烹饪,学生丁担任商店售货员,教师将厨房套餐中的鱼、肉、蔬菜模型交给学生丁,并在投影屏幕中设置食材图片,为各类食材设置不同价格,由学生乙提出食材采购要求,学生甲到学生丁处进行食材采购,根据完成食材烹饪的时间为角色扮演小组作出评价。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甲、乙可通过协作交流增强语言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甲、丁在食材采购过程中可增强数字计算能力,教师可在多次实践活动调换学生身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由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结合大单元教学明确实践教学主旨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化、逻辑化特征,通过大单元教学突破教材限制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为实践教学例子,教师可将该单元教学内容与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进行关联,发掘两单元教学内容中的图形知识共通点,以七巧板玩具为线索展开跨教材教学活动。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可将先前的小组七巧板实践活动作品进行投屏,帮助学生联系新旧图形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记忆对七巧板图像的对称轴位置进行分析。在平移和旋转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拼接先前实践活动中的七巧板图案,在巩固旧有图形知识后将七巧板图案按要求进行平移或旋转,依照五级分级模型将图案整体移动、部分七巧板移动、通过移动形成连续的图案故事作为关卡设计标准,从大单元角度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引入益智玩具,教师可有效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金花.益智玩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玩具世界,2024,(05):254-256.

[2]陈臻.小学数学益智游戏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集美大学,20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