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声势主要是指人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借助运动过程中所发出的声响以及系列动作变化,使情感的表达、交流、宣泄等得以实现。比如人在得知愤怒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采取跺脚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在得知开心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手舞足蹈来宣泄自己的开心情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声势律动激发音乐兴趣
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对声势律动情有独钟,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具体设计,能够赢得教学主动权。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声势律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学生会积极响应,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为音乐学习提供更多启迪和觉醒力量。声势律动不是简单的拍手、跺脚、身体摇摆,而是要与音乐作品形成融合,在节奏、力度、情绪等方面高度契合,这样的声势律动设计才是适合的,其助学效果也会体现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自然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内驱动力。
如教学《阿拉木汗》时候,歌曲描写了阿拉木汗这一新疆人物想象,前八节都是 1+1 的结构,是规整的八分节奏,中间八小节为 2+2 的结构,最后八小节是中间八小节的反复,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为给学生以更真切的感知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观看聆听歌曲,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参与歌曲演唱活动。学生听说要自行设计律动方案,自然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热情,课堂内气氛渐浓,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律动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确保声势律动顺利运行。教师先分析歌曲特点,为学生做出具体指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助学效果极为显著。歌曲表现场面热烈,需要更夸张的律动展示,教师适时作出演示操作,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丰富启迪。
二、声势律动感受音乐节拍
节拍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从节拍角度入手展开具体引导,能够为学生带来有形感知和体验。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给学生投放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借助乐器进行律动式节拍训练。如:锣、鼓、钟、钹、板、架子鼓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示范操作,让学生逐渐进入音乐作品声势律动节奏之中,在具体律动性伴奏中建立音乐认知。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借助身边的一些物品,利用敲击动作进行节拍演绎操作,也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教唱《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曲时,教师先介绍音乐特点:葫芦丝音色更为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更是活泼而明快。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和节奏特点设计声势律动方案,先做划拍子操作。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开始聆听歌曲,对歌曲节奏做出判断,然后利用拍子展开律动声势操作,课堂学习氛围逐渐火爆起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做出更多示范操作,也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音乐特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开调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教师的示范操作,给学生律动设计提供更多启示。律动没有固定动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设计,带有创意性,对全面提升其学科感知水平有一定帮助。
三、打开媒体化声势律动,提升学生音乐体验
学生利用身体动作展示律动时,教师需要给予更多辅助和引导。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极为突出,也是教师的重要选项。如教师演唱歌曲时,要求学生协助做出伴奏律动,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能够形成更好的衬托,师生互动会更和谐,其学习气氛会更为热烈。教师让学生借助伴奏音乐进行表演操作,也能够形成有形学习。媒体不仅能够带来音乐背景,还能够造成一些画面感,让学生顺利进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利用媒体进行辅助操作,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会更为深刻。教师合理运用媒体手段进行助学设计,往往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如《唱山歌》,这首歌曲是以对唱的形式展开的,学生对这种形式不是太熟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刘三姐》的对歌片段,给学生提供直接观赏的机会。在观看电影时,教师要求学生小声跟唱,并运用体态动作加以辅助表演。教师带头进行律动操作,学生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都顺利进入到展示环节。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展开对歌互动,学生听说有对歌机会,自然是积极参与。教师饰演提问角色,学生负责回答,对歌表演顺利展开。在对歌过程中,教师带头增加一些声势律动的内容,学生也有模学样地跟进操作,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在节拍设计时,教师介绍了“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交替操作。这是壮族民歌独特的风格。这首歌只有一个小节是“四三拍”,主要突出强拍。在歌曲展示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创编更多演唱形式,形成不同的伴奏表演。在具体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评价,课堂学习气氛浓烈起来。
结论:小学生对声势律动有特殊敏感性,教师适时引入声势律动设计方案,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为音乐课堂注入丰富活力。在视唱、合唱、哼唱歌曲时,教师引导学生配合声势律动操作,可以形成立体学习感知体验,学生对此有更高的接受度,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由此建立起来的音乐学科认知会更为深刻而鲜活。
参考文献:
[1]刘玮.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9(01):96.
[2]单希. 声势律动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王琴.律动校园,音乐绽放——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38(16):120-121.
[4]王琴.“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