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
范浴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范浴晖,. 浅析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J]. 中国音乐学报,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摘要:
律动是指人伴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来实现对音乐的更好感知。具体而言,所谓声势律动主要是指利用学生肢体对音乐所产生的节奏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节奏感,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音乐声势律动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基金资助:

所谓声势主要是指人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借助运动过程中所发出的声响以及系列动作变化,使情感的表达、交流、宣泄等得以实现。比如人在得知愤怒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采取跺脚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在得知开心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手舞足蹈来宣泄自己的开心情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声势律动激发音乐兴趣

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对声势律动情有独钟,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具体设计,能够赢得教学主动权。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声势律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学生会积极响应,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为音乐学习提供更多启迪和觉醒力量。声势律动不是简单的拍手、跺脚、身体摇摆,而是要与音乐作品形成融合,在节奏、力度、情绪等方面高度契合,这样的声势律动设计才是适合的,其助学效果也会体现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自然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内驱动力。

如教学《阿拉木汗》时候,歌曲描写了阿拉木汗这一新疆人物想象,前八节都是 1+1 的结构,是规整的八分节奏,中间八小节为 2+2 的结构,最后八小节是中间八小节的反复,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为给学生以更真切的感知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观看聆听歌曲,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参与歌曲演唱活动。学生听说要自行设计律动方案,自然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热情,课堂内气氛渐浓,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律动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确保声势律动顺利运行。教师先分析歌曲特点,为学生做出具体指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助学效果极为显著。歌曲表现场面热烈,需要更夸张的律动展示,教师适时作出演示操作,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丰富启迪。

二、声势律动感受音乐节拍

节拍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从节拍角度入手展开具体引导,能够为学生带来有形感知和体验。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给学生投放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借助乐器进行律动式节拍训练。如:锣、鼓、钟、钹、板、架子鼓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示范操作,让学生逐渐进入音乐作品声势律动节奏之中,在具体律动性伴奏中建立音乐认知。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借助身边的一些物品,利用敲击动作进行节拍演绎操作,也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教唱《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曲时,教师先介绍音乐特点:葫芦丝音色更为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更是活泼而明快。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和节奏特点设计声势律动方案,先做划拍子操作。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开始聆听歌曲,对歌曲节奏做出判断,然后利用拍子展开律动声势操作,课堂学习氛围逐渐火爆起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做出更多示范操作,也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音乐特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开调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特别是教师的示范操作,给学生律动设计提供更多启示。律动没有固定动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设计,带有创意性,对全面提升其学科感知水平有一定帮助。

三、打开媒体化声势律动,提升学生音乐体验

学生利用身体动作展示律动时,教师需要给予更多辅助和引导。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极为突出,也是教师的重要选项。如教师演唱歌曲时,要求学生协助做出伴奏律动,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能够形成更好的衬托,师生互动会更和谐,其学习气氛会更为热烈。教师让学生借助伴奏音乐进行表演操作,也能够形成有形学习。媒体不仅能够带来音乐背景,还能够造成一些画面感,让学生顺利进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利用媒体进行辅助操作,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会更为深刻。教师合理运用媒体手段进行助学设计,往往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如《唱山歌》,这首歌曲是以对唱的形式展开的,学生对这种形式不是太熟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刘三姐》的对歌片段,给学生提供直接观赏的机会。在观看电影时,教师要求学生小声跟唱,并运用体态动作加以辅助表演。教师带头进行律动操作,学生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都顺利进入到展示环节。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展开对歌互动,学生听说有对歌机会,自然是积极参与。教师饰演提问角色,学生负责回答,对歌表演顺利展开。在对歌过程中,教师带头增加一些声势律动的内容,学生也有模学样地跟进操作,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在节拍设计时,教师介绍了“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交替操作。这是壮族民歌独特的风格。这首歌只有一个小节是“四三拍”,主要突出强拍。在歌曲展示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创编更多演唱形式,形成不同的伴奏表演。在具体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评价,课堂学习气氛浓烈起来。

结论:小学生对声势律动有特殊敏感性,教师适时引入声势律动设计方案,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为音乐课堂注入丰富活力。在视唱、合唱、哼唱歌曲时,教师引导学生配合声势律动操作,可以形成立体学习感知体验,学生对此有更高的接受度,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由此建立起来的音乐学科认知会更为深刻而鲜活。

参考文献:

[1]刘玮.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9(01):96.

[2]单希. 声势律动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王琴.律动校园,音乐绽放——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38(16):120-121.

[4]王琴.“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7):15-1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