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项目化学习是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其以真实、复杂的项目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搜集项目相关的信息,合理利用多种工具、资源解决项目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造性、思辨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发展
数学的研究需要思维的构建及深化发展,只有经过思考、逻辑推理才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直接影响,促使学生在任务和问题解决中形成数学思维形式,进而完成对其他问题的迁移性解决,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不是知识的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应用者、创造者,项目化学习模式根据知识内容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自由、更富创造性地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强调知识来源于真实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材、课堂并非教学的唯一载体,生活现象、生活元素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项目化学习将学生代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强调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
二、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项目导入,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在数学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导入环节,让学生完成导入项目的研究过程,从而引入本节的重点研究内容。这样能带领学生温故知新,获得知识迁移和创新性研究,简化新知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勇于研究数学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项目导入内容:假设学生家中需要铺设地板,地板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长方形地板的模型,并给出其长和宽的具体数值(如长5米,宽3米)。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研究项目:“为了帮助家里选择合适的地板数量,我们需要计算这个长方形地板的周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基于之前学习的知识,可能会尝试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即5+5+3+3=16(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算式,看是否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因此可以将周长的计算简化为两个长和两个宽的和,即2×5+2×3=16(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所以周长的计算可以简化为边长的四倍。通过这样的项目导入,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项目化的导入学习,教师能够直接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这样的导入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实践探究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展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和理解力。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探究项目——菜地围篱笆。项目情境设定为:有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4米,宽1米,现在需要围上篱笆。教师提出问题:“需要多长的篱笆来围住这块菜地?”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首先理解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标注出长方形菜地的长和宽,并思考篱笆应该围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依据项目任务收集资料,深度探究
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细致分析与讨论,这个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过程影响后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研究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推动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深度探究、细致化分析与深度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资料收集与分析,通过分析整理及解读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资料分析中,促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研究的资料类型和计算逻辑关系,这样才能针对项目化资料分析和思考获得任务完成方式和计算过程,锻炼学生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同时借助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掌握课外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增加学生数学研究素材,简化问题解决路径。这样能在学生深度研究和思考中切实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前布置项目任务: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自己利用身边的工具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需要自己制作长方形图形,并自己研究计算方式,收集能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思考来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研究及实践性。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完成项目任务,在上课时说出任务完成的思路和过程,并计算出具体的答案。这样学生要么独立思考、收集资料和工具,要么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不管以何种方式,都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任务内容,找到合适的工具和资料开展分析和计算。上课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解说和演示,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视,然后再引入课程内容。这样的过程,发挥学生主动研究性和思考分析性,促使学生对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活动进行深度开展,锻炼学生收集数据、资料及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开放度,提升其数学素养及协作能力。
(四)构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数学信心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研究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开展讨论研究,促使问题和任务得到解决。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完成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研究数学任务的亮点和问题,并进行过程性评价。首先肯定学生完成的结果,鼓励学生敢于接受项目化研究任务,激发学生挑战的信心。其次,针对学生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发学生认识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方式的不完美。最后对学生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和优势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付出和认真研究的态度。这样对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表演+点评,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过程的特点,建立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素养的决心,拥有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项目化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数学水平,设置符合学生能力的项目化任务,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同时又不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困扰。通过对项目化学习的研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丽丽.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3(53).
[2]王海霖.例谈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4(2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