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分析
姜鹏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姜鹏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分析[J]. 法学学报,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摘要: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当代中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教学为例,重点探究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最大程度上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道德素养;法治教学;法律意识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引言:为积极践行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基于中学生成长需要视角,整合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等相关内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培养了中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缓解学生的心理情绪,以更加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因此,相关中学逐渐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方法的重视,确保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强化中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节中,要重点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丰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视野,深入挖掘法律要素,强化学生学法、懂法、用法思维意识,引导中学生积极树立法律意识,并在必要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初中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看,学校方面逐渐提高了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相关的课程,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授课时间有限,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成绩和及格率上,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自身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较为陌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即便相关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1]。基于此,为更好顺应教育改革形势,加快优化道德与法治课设置,强化中学生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思维、新理念,结合中学生个性化特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扎实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授课所占的时间比例,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贴近中学生实际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青春的邀约》一课时内容时,教师明确制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和表现,二是: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影响,尊重人身生理发展规律;三是:疏导学生心理不良情绪,缓解学生压力,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对授课重难点的把控,确保学生在本课时内容学习过程中,准确处理好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引入相关的链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教师以引导式的方式询问学生:“同学们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么?”学生通过教材预习和链接观看,接受了青春期身体变化这一事实,并在小组探究合作中,清晰化的认清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活力,包括思维能力的提升、身体能力的增强,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希望。在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中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身体发育程度不同于营养、遗传、运动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学生对青春期的认识,更加尊重其他同学的生理变化[2]。与此同时,教师在课时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法律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理解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以客观的态度准确对待差异,避免出现性别歧视问题,尊重男女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二)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法治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端正自身的态度,加强教学设计,更好将法律知识的渗透,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将法律意识培养贯穿在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法律知识学习条件和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基本政治制度》一课时内容过程中,结合学生当前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程度和基础,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根本政治制度,提升中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基于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会涉及到我国少数民主制度实行问题、社区居委会自治问题等,因此,为促使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了解,更好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教师制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强化学生自身在法律层面的认知,确保学生在中学阶段,具备理解、分析相关政治现象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了宪法有关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了解宪法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强化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的认知,启发学生反思,询问学生:“怎样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学生根据歌词中反映出的中心思想以及传递出来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3]。基于此,教师在本堂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再次启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入典型案例:为学生播放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200m自由泳金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学生了解,在成功背后需要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支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将努力付诸于行动。

通过《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生明确了社会正常的运转需要依靠完善的政治制度维护,并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孙杨比赛视频的观看,学生更加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在社会中生活中、比赛中,均是需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在教师正确引导下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有了本质上的了解、

(三)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抓住法律意识培养机会

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深入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隐私保护”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入相关的法律内容,引导学生对隐私行为的判断,教师以引导式的方式询问学生:“社交软件密码要告诉父母么?隐私的权限是什么?”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了小组讨论活动,相互进行交流,强化学生在法律层面对“隐私权限”的理解,更好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教师为强化法律意识渗透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案例教学,例如:“游客在动物园就中不遵守警示告语,私自进入老虎园,最终被老虎咬死”,引导学生对案例本质进行剖析,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当事人规则意识的匮乏,致使生命结束,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相关事务,切实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并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中学生较强的法律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促使中学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分析[J].新课程,2020(45):206.

[2]张丽.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19(21):147-148.

[3]蒋绍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9(20):35-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