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投影与视图”内容的演变
蒋幼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幼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投影与视图”内容的演变[J]. 中国音乐学报,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3.
摘要:
自改革开放后,《投影与视图》内容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上均有过选修与必修、内容增与删、要求高与低等多种演变。但整体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对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逐步扩展,注重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投影和视图”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该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中,经历数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对自己空间想象能力的初步认识。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以科学为基础,重视内容之间的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关键词: 投影与视图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33
基金资助:

“投影与视图”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一种有机组合,是初中数学研究空间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初步。可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投影和视图”是一个重要内容。对“投影与视图”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地探讨,可以帮助教师运用融合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融合素养和能力的未来社会公民。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投影与视图”的演变

(一)选修与必修的规定

“投影与视图”是1978年课程纲要中的一项必修内容;1980-2000年发布的7项大纲均将其列为“选修”,1992和2000两年的大纲也清楚地指明了其不是“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的命题范畴;2001年和2011年的课程标准又将其列为必修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1978年到1982年颁布的教学大纲,把“投影与视图”的教学目标定为:主要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们掌握视图的基本概念,理解简单体的视图,具备“初步的”和“简单的”基本知识。1986年大纲的教学目标有了很高的标准,对结果行为目标的动词描述从“了解”转变到了“理解”。表达得更加详细,例如:知识掌握方面,需要学生理解正投影、二视图、三视图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们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体视图,并找到相应的实物和模型,能想象出对应的实物,并且有一定的绘画技巧。在教学大纲中,“投影与视图”的内容基本被设置为选修内容。在1988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都是比较低的,表述也比较简洁。自1988年的教学大纲起,“投影与视图”一节就有如下特点:(1)教学的目标是较为全面的:既要使学生具备适应日常生活、参与生产活动及深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几何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也是第一次被提出来的。(2)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操作性更强。在教学大纲中,除了用到“了解”和“理解”之外,还使用到了“掌握”这个词语,因此,在新形势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大纲还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某些特殊多面体和旋转体的直观图,能绘制基本几何体的二视图或三视图,能绘制由直线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连接的简易图形。(3)内容的编排更加充实,包括认识空间线、空间面的垂直和平行关系、特殊多面体和旋转体的认识、正投影和简化部件图等。另外,在1988-2000年的四个教学大纲中,关于“投影与视图”课程的内容要求也出现了逐步增加的倾向。但是,在涵盖的核心知识内容方面,并无显著差别,都是强调指导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对具体模型和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归纳。进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归纳、空间想象、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在2001年和2011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两次数学课程标准,“投影与视图”成为了初中数学的必修内容,并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和“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提倡让学生通过参加数学活动主动地认识和检验对象的特性来获取一定经验。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中,首次对需要学习的几个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和学习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明确,也就是要让学生们绘制直棱柱、圆柱、圆锥和球的三视图,这也便于老师准确地掌握教学重点。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教学要求更加具体和充实:学习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依据展开图进行立体模型的判定与制作;了解基本几何体和它的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联系;了解物体阴影的成因,并能从光的角度识别出物体的阴影;了解视点、视角和盲区的含义,能够用平面图和立体图的方式表达;了解平行和中心投影等。同时,还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识图绘制能力进行了探讨,倡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并形成动手、思考、探索、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举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折纸,体验侧面展开图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体会到立体几何的绘制方法;通过实例,区分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到课程改革以前,“投影与视图”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并不高,其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也比较单一,缺乏对其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课程改革后,把“投影与视图”列为必修内容,并对课程要求更加细致、操作性更强。着重于对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培养,同时也着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初中数学“投影与视图”内容的教学建议

“投影与视图”内容是以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为主,是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的主要媒介,也是学生日后学习空间向量、二面角等知识的基础。在此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平面图形,还要兼顾以后的立体几何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作用,指导学生主动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了解立体几何的结构原则,了解平面和几何图形的关系和差异。例如在做笔筒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每个小组设置同样的设计要求:制造一个表面积不超过400平方厘米、体积尽量大的笔筒,然后为每个小组配备一个统一的制造工具。在小组活动中,老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做。如果有学生没事可做,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去看实际笔筒的尺寸和外形。在学生们完成了设计后,组织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笔筒,选出“最美笔筒”,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制作的过程,并对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进行了总结,体会到了数学的快乐和趣味。

结语

今天社会的竞争,基本就是在争夺人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强大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老师应采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的实物模式,从多元、超常的角度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性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数学编辑室.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几何: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100-127.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初级中学课本几何: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71-197.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99-127.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86-111

[5]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数学:第六册[M].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翻印,1979(10):112-139.

[6]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43-6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