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实践探析
黄景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景深,.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实践探析[J]. 中国音乐学报,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99.
摘要: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实践探索小学音乐中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分析了融合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了实现融合的方法和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
关键词: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体态律动有机融合实践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99
基金资助: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则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传统的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教学往往是分开的,无法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小学音乐中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以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

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增加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体验,也是一种视觉体验。通过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更多的视觉元素,如舞蹈动作、姿势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音乐,因此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律动中不断体会音符的美感[1]

(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体态律动是一种强调身体协调性和韵律感的训练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协调能力的提高。通过与合唱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和节拍,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合唱教学注重团队协作,要求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相互配合、合作完成音乐作品。通过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歌唱部分,还需要完成动作配合,更好地体现出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有趣的活动。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教学特点

(一)合唱教学特点

合唱教学是以多人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学方式。首先,合唱需要多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协调的音乐演唱,因此需要学生之间充分协调配合,体现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合唱需要多个人协调演唱,要求学生在音乐上掌握准确的节奏、韵律和音高,同时要注重声音的美感和和谐度,体现音乐的艺术性。其次,合唱教学的曲目可以涵盖不同的风格和类型,例如流行歌曲、民歌、古典音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需求[2]

(二)体态律动特点

体态律动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教学方式。体态律动强调身体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肢体动作上精准地表达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体态律动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态律动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使音乐教学的体验更加丰富和全面,注重视觉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合理地结合二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两者融合的主要方向

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是两种不同的音乐教学方式,它们的融合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在合唱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入体态律动的方式来增强曲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学生合唱歌曲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歌曲演唱的质量,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歌曲。首先将体态律动作为合唱排练的前期准备,体态律动可以作为合唱排练的前期准备,通过体态律动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合唱排练前可以进行一定的体态律动练习,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合唱排练。其次,在音乐会或表演中进行综合展示,在音乐会或表演中,可以将合唱和体态律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展示。例如,通过在歌曲演唱时加入精心设计的肢体动作来提升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3]

三、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与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实践路径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可以通过以音乐为基础、体态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在表演中展示、多种教学手段等主要方式来实现,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一)以音乐为基础,融入体态律动元素

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韵律来设计一些合适的体态律动,让学生在演唱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肢体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内涵。首先要培养学生合唱基本功,包括节奏感、音准感、合唱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加入一些体态律动的元素,例如通过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节奏感,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和情感。针对小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动作来配合音乐合唱,例如:左右晃动手臂,踏步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加复杂的动作和舞蹈编排,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舞蹈能力。其次,老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设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配合。例如,在某些动听的音乐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出一些旋转或跳跃的动作,以增强舞蹈表演效果。音乐合唱和体态律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配合,可以通过分组合唱、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合作配合,从而实现音乐和身体的完美融合。此外,还可以将一些音乐和舞蹈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模仿视频中的动作,加强学生的身体感知和舞蹈表演能力。例如京剧丑角念白《报灯名》就以音乐合唱为基础,融入体态律动元素,通过视频将丑角的形象展示出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思想潜质,既增强学生的音乐和身体感知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在表演中展示合唱和体态律动的有机结合

在音乐会或其他表演活动中,可以将合唱和体态律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展示。例如,在歌曲演唱时加入精心设计的肢体动作来提升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才华,还可以提高观众的音乐欣赏水平。比如,在演唱歌曲时,学生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动作,从而表达歌曲的情感。例如《中国梦,暖心怀》歌曲是学生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其他的爱国、爱家主题的歌曲,可然后组织小学音乐会,让学生们在舞台上表演歌曲和舞蹈,其中可以加入合唱和体态律动的元素。也可以结合学生可以让学生们制作音乐MV,其中可以融入合唱和体态律动的元素。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旋律辨识度高,建议在MV中加入一些合唱的画面,同时让学生们通过动作和舞蹈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让学生们在表演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妙[4]。另外,可以让学生们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活动,比如合唱比赛和舞蹈比赛等。在比赛和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合唱和舞蹈,同时融入体态律动的元素,以展现他们的音乐和表演技巧。也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制作音乐剧,在音乐剧中加入合唱和体态律动的元素。比如,在音乐剧中加入一些大合唱的场景,让学生们通过舞蹈和动作来表现音乐剧的情节和主题。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合唱和体态律动

在合唱和体态律动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可以利用影音资料、故事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并通过合适的体态律动来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高质量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们欣赏优秀的音乐合唱表演和体态律动表演,以启发学生们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逐渐教授合唱技巧和歌曲演唱,让学生们在演唱时注重身体的姿态和舞蹈动作的协调。例如可以将《孙悟空打妖精》身体表现:老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和情感,引导学生们跟随节奏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从而实现身体与音乐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学习音乐舞蹈编排技巧,创作出符合音乐风格和节奏感的舞蹈表演。例如可以将《春天来了》变化为互动舞蹈:老师可以设计与季节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合唱和体态律动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身体协调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则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小学音乐中合唱教学和体态律动的有机融合路径,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向,同时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威. 关于小学体态律动与合唱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1(27):142-144.

[2] 黄晚星.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J]. 数字化用户,2022(2):110-112.

[3] 蔡天慧. 基于小学体态律动与合唱教学的有效整合对策研究[J]. 意林·儿童绘本,2020(40):45-46.

[4] 颜剑铷. 声乐律动,心随我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 读与写,2021,18(20):2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