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社会各界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幼儿素质教育的提升,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来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深层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通过对游戏化教学的深入研究,来推动音乐课程的有效性,将音乐与游戏充分结合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一、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价值
1.改善音乐课堂环境
环境是影响幼儿学习心理建设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在学前音乐教学领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教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开展质量。积极贯彻游戏化理念,将常规的音乐教学转变成趣味的游戏活动,能够实现教学环境的改良、优化,使整个活动氛围更加有趣,也能够让幼儿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参与游戏活动,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从而实现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艺术素养的有效熏陶。
2.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爱玩爱闹是幼儿的天性,将幼儿园活动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较好地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同时通过游戏化教学开展音乐活动,也可以让幼儿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音乐的趣味和魅力,为其接下来的素质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幼儿在兴趣的指引下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对于树立幼儿内心的学习自信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方式,也可以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赋予更加深层的含义,体现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对于幼儿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
二、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美的享受。
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降低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乐器的缺失,导致音乐活动课的死板呆滞、知识通过影像资料传播。失去音乐活动课为幼儿带来的快乐及美的享受。《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艺术表现活动。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多为幼儿提供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认为知识的传授可以看得见且效果明显,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家长也是这么认为,只要让幼儿学会知识就行,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熏陶,他们则认为不值得学习,随年龄的长大和知识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2. 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教师在业务能、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不够过,对幼儿音乐教学法了解甚少、新教师中有很少一部分为幼师毕业生,音乐系的幼师大学生更加少,专业基础素质较差。加上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指导,致使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的教学方法老旧单一。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多数选择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学。在教唱歌时都是老师唱一句幼跟唱一句,舞蹈也是有老师一个一个的动作教。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加强记忆,并没有给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用这种灌输的方式难免让幼儿产生厌倦的心理。
3. 教学方式缺乏有效性
音乐教学活动方式缺乏有效性,这对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教师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评价时,过多的评价音乐技艺和音乐学习情况,只有少数幼儿才能获得奖品和小红花或小粘贴,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失去音乐学习兴趣,降低了幼儿本身学习音乐的热情,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畏难心理,违背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初衷。
三、大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游戏化的愉悦情境
在我们大班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对音乐方面的喜好。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或与小朋友游戏时,会不自觉的唱起歌曲并随之蹦蹦跳跳,手里有个小东西就会敲敲打打,弄出各种声音。因此,我们采用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的特殊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多采、具有游戏化和类似游戏的特征,是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带来的各种美。
二.内容的游戏性。
1.内容上,我们会多样一些,每个小的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简单而且易使用。
2.活动的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使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的角色感兴趣,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中,得到训练。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游戏化。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生声练习,训练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幼儿,幼儿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幼儿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
三.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幼儿在这种多样感受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幼儿一直高兴的在用心地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比如《十二生肖歌》,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四.教学方法的游戏性。
1.在玩中学。
在音乐游戏《袋鼠》中,幼儿在玩中学会了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的高兴,对游戏规则记得特别老。因为:⑴在玩中学,主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一个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对游戏规则进行探究。⑵在这种玩中学的过程中,利用“顿悟说”的一种认识理论:猎人打枪,狼倒下后,时有所领悟,对情境的直觉结构豁然改变,领悟到:“猎人开枪,狼倒下后我们不能动,因为还不知道狼死了没有,一定要等猎人检查后,说大灰狼被猎人打死了以后才能动。”所以对这个游戏规则记得特别老。
2.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方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
在亲子音乐活动《母鸭带小鸭》中,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学习鸭走的动作特别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鸭子的动作,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到最后一句歌词的时候,我们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好做各种亲呢的动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的游戏化,使幼儿更喜欢上音乐课,并愉快的投身于活动中,从中得到各方面音乐的发展。也使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更轻松自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