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同时,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面情绪,调整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老师可以和学生们合唱,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加深彼此的情感。
一 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保障素质教育
新时期音乐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把创新教育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创造性教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适当的调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音乐、情感、游戏等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的愉快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音乐感知力、音乐理解能力以及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使学生的音乐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创新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音乐欲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创造性的音乐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活动,并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创新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音乐需求,释放了他们的音乐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音乐技术的过度重视
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大都注重于教学的基础课和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认知与鉴赏能力的训练。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与目标相违背,注重教学成效,忽略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导致教师的课堂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导致了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有不少教师会从乐曲的曲调,向大家解释一下,然后将它们的内容复制出来,然后让他们跟着念,然后不断地重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这样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综合的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
(二)内容不明确,方法不明确,方法不合理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更要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实小学的时候,主要还是教授唱歌,或者学习唱歌,学生会唱歌就行。而歌曲的背景、旋律的优美、感情的表达,都是学生所不能企及的,也是教师很难接触到的。因此,大多数时候,同学们都可以自由的唱歌。所以,在同学眼中,本来五颜六色的音乐教室,变成了“唱歌课”,枯燥乏味,更别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了。小学音乐教师因其课程的可用性,往往会因学习其他学科而分心,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
(三)音乐教育的传统方法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其原因有:教师“以效果为导向,以轻音乐课为中心”。小学是真正接触到各种科目的初级阶段,对射乐的理解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可是,如今的小学,许多老师都在扼杀“自由”,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强行的灌输给学生,让他们一开始就有了负担,无法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其次,教师“讲授”对学生的影响较小。许多老师都认为,在学校,老师就是最重要的,完-堂的音乐课程,可以随便说。但这种方法缺乏创造性,缺乏吸引力,而且会阻碍学生对音乐的探索和好奇心,从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三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小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在教学设计上,以“生本”为核心,以“减负增效”为核心,课后作业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确保其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并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新教材将“创造与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体验美、创造美。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创造性的课堂作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在介绍了《音的高低》之后,作者要求同学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和废弃的原料,制作出一种简单的乐器。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参考有关文献,掌握其基本要领,然后根据这些原则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对审美的正确理解
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注重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应从学情、年级目标、教材三个层面对音乐课程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最大限度的挖掘音乐课程的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课程的美。例如,《秧歌舞》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等方面入手,在新课程的引进过程中,运用《秧歌舞》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当地的民俗习俗,掌握秧歌的基本动作,并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其次,在教学中,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敲击乐器,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此,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以达到“载歌载舞,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一)增强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一味地让学生听课,而学生则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教师由原来的老师、主管、导师,转变为音乐欣赏的指导与组织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调单调的教学模式,采取诱导、启发、任务驱动、讨论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欣赏《雨中曲》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的节奏、旋律、内容等,而且要通过小组讨论、歌曲演唱等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抒发情感。例如,在听《我的妈妈叫中华》时,教师会用《我的妈妈叫中华》,让同学们跟着旋律、节拍一起弹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音乐品味。
结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强化创新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绪,而且可以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还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音乐情绪,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佳慧.新课标下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戏剧之家,2020(6):159.
[2]金岚.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律动结合的实践与探究[J].黄河之声,2020(6):117.
[3]李慧芳,陈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大众文艺,2019(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