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何意义,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音乐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粮食。音乐的历史悠久。它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健全其人格、保持其优良的心态,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初中生对音乐的认识仍处于比较肤浅的水平。在初中音乐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了解其内在的意义,从而达到洗涤心灵、培育理智情绪、维持冷静平和的心理状态的效果,从而为美的产生和运用奠定坚实的根基。初中音乐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与审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体验音乐中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情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基础上,使他们进入音乐的领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审美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课程弱化,资源缺乏
一些初中没有充分重视音乐教育,主要体现在:不注重开设音乐课,缺乏与之配套的教育资源。有的农村小学,连一个独立的音乐教室都没有,也没有一个专职的老师。有些初中仅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以求增加学生的升学率,而忽略了音乐课程。一些老师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在课堂上仅仅放一些音乐,让他们跟着唱歌。这种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造成影响。
(二)教学内容脱离教材,教学随意性强
目前的初中音乐课本在编排上颇具创新精神,所选课文的内容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审美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音乐老师却往往背离课本,自行挑选课程,导致审美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老师为了便捷只安排一些易操作的教学内容,比如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跟唱。这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趣味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一些初中音乐老师对师生的角色定位理解不够正确,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占主体,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态度。这就造成了班级气氛的压抑,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没有热情,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是一种比较单调、不够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不仅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不利的作用。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挖掘美育素材,渗透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门美育课程,其教育目的除了要教授知识与技巧,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认清自己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发掘与教材相适应的美术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育。比如《二泉映月》,这是一首反映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忧郁、抗议者的性格的音乐,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其意境悠长,情感丰富,富有韵律美。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们去听《二泉映月》,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感情;接着,让学生们进行想象,走进由音乐创造的艺术环境,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其次,利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相关传统乐器,介绍《二泉映月》的来源、制作流程,使学生对音乐、传统乐器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此,让学生们在欣赏各种经典乐曲时,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对相关画面的联想,体会相关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课堂引导,体会音乐意境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提高其对音乐的学习自信。初中音乐老师要注重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要主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知识,体会音乐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比如《雪绒花》,它婉约,旋律轻快,有一种深沉的意境,是 C大调,四分之三拍。老师在传授了歌唱技巧之后,再由学生根据歌词的内涵来进行歌唱。老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并能及时地找到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演唱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把四分之三拍变成四分之四拍;唱得过快,使歌曲成为一种流行乐,不能表达其内在意义和情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科学性的指导,比如:“歌曲中的歌词,多是对国家的爱与赞颂,歌词中有很多的感情成分,在唱歌的时候,可以慢下来,想象一下雪绒花瓣的飘落。”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歌唱的艺术,感受音乐的意境,增强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借助多样活动,深化审美体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抛弃陈腐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课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相应的音乐教育,从而指导学生探究知识。比如,在《故乡的云》课之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先预习,然后再去寻找类似的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歌的风格和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将余光中的名作《乡愁》作为“思乡”的切入点,使学生们认识到《故乡的云》的主旨,并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自己的舞蹈创作。然后,老师再要求学生们分组进行舞蹈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相互影响,加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识。
结语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初中生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美,从而认识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 献
[1]李敏. 初中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之培养初探[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8(11):38.
[2]金彩萍.音乐欣赏,美寓教学: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 (13)
[3]张玉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
[4]李钱斌.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中),2015(12):170-171.
[5]葛玲洁. 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剖析及对策[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0.
[6]叶晓燕.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北方音乐,2020(8):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