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以美育人,开发学生潜力,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确保学生对音乐学习形成浓厚兴趣,如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成为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分析传统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情况可知,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课堂参与度较低,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影响了实际教学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体态律动教学思想应用到音乐课堂,通过采取科学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案,使低段音乐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体态律动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且关注学生的体态动作。该种教学模式能够活跃稍显沉闷的课堂氛围,与当前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学习任务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此,本文选取小学低段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
1情境导入
行为设计理论基于人最基本的行为,得出人会与事物发生双向交互,其意识和行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身体就是最佳的乐器,而学生也是具有无限可能的乐器,其可以发出最自然、最真实的声音,如利用身体本能发出拍手、捻指和打舌头等各种声音,这些声音虽然不能给学生带来奇特感觉,但若换个顺序或不经意集中到一起,则能达到特别效果。为此,在体态律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并呈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二分、四分、八分和切分四种节奏时,教师可分别将其比作爷爷奶奶走路、爸爸妈妈走路、小朋友走路以及小朋友向后转动,并展示相应图片,播放其脚步声,同时引导学生:大家快看,面带微笑的爷爷奶奶正走向我们。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身体动作展示相应节奏。当学生基本理解这些节奏特点后,教师可展示几组人物同时走出来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大家快看,所有人物都走出来了,正在跟我们问好,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其一边听节奏,一边做拍手动作、走路动作和跑步动作,组建一个专门运用这三种形式的节奏乐队,同时适时互换各组乐队成员。这样,借助游戏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不仅可强化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还可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2在合理情境中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拍
在幼儿时期,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真实、逼真的音乐环境,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当讨论《民族的舞步》这门课的时候,希望通过实际的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秧歌舞》的音乐节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创造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欣赏《秧歌舞》的美妙旋律,并且增强学生对民族秧歌舞的综合理解。在这堂课的开始,老师首先引领着班级里擅长跳舞的同学们,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艺,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将会深入探讨这首歌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它的曲式结构、乐谱的节奏、声部的变化等。同时,老师还会指导学生进行歌唱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讲解“四步法”秧歌的基础技巧,并指导大家在课堂上练习这些技巧。“重音”的节奏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练习环境,学生可以跟随这首歌的节奏,与其他人一起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敏锐度,达到教学目标。采用特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缓解老师的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3注重身体协调,加强合作能力
身体协调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可以通过身体的协调和合作,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增强合作能力。例如,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身体律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演唱和演奏。例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形式进行演唱和演奏。在演唱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听好旋律后再进行演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安排顺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内容和情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4调动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
小学音乐教材所用的内容通常都是前辈音乐家们留下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了音乐家们的情感和经验,有些经过长期思索酝酿形成,有些却来源于“灵光一现”,所以即兴创作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即兴创作表演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通过训练将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这种即兴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和律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5巧用体态律动,促进学生理解音乐要素
教师需要引领孩子们去听懂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构建自主获取音乐经验的坚固桥梁。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知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达成对作品音乐形象、情感、意境的理解,再通过对作品相关人文文化的理解,深入了解作品,最终形成理性的评价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体态律动是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音乐的,那么“乐器”必然就是身体,身体是最主要的教学媒体。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表现要素。例如通过面部表情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手臂不同幅度的上下运动,可以表现音的高和低;通过动作持续或者停顿,可以表现节奏的长短;通过动作的快慢变化,可以表现音乐的速度;通过不同方位的高低变化和动作的连续起伏,可以表现音乐的旋律线;通过动作幅度大小,可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通过拍击身体不同位置发出的音效,可以表现音色;通过变换不同动作,可以表现曲式结构等。
结语
通过将体态律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妙,掌握音调、节奏和旋律,进而更加热爱音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把音乐的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感受到音乐家在歌曲中所传递的情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技巧。适当地使用身体语言和节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并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增添更多的内涵。通过将身体运动与音乐课程紧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并且显著提高音乐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身体语言能力和节奏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雍敦全.律动音乐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