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分布异常或堆积过多。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临床认为与遗传、环境等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基本原因为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均衡[1]。在患者出现肥胖症时,容易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如脑卒中、冠心病等。中医认为痰湿体质多因脾虚失司,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或为先天遗传、后天过食肥甘以及病后水湿停聚所致,是以形体肥胖,面色淡黄而暗、口黏痰多、胸闷、身重为主症的证候,且易患消渴、中风、眩晕、胸痹、咳喘、痛风、痰饮等病证。治疗痰湿型肥胖症,病程长,见效慢,通过针刺及中药汤剂等不同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能发挥更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选取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64例,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痰湿体质肥胖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12月16日,选取我院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0至75(62.38±2.83)岁,病程0.9至13(6.84±1.37)年,观察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年龄51至75(62.34±2.27),病程0.9至14(6.29±1.46)年。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肥胖的判定标准
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21)》[2]推荐的标准,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本次研究纳入标准为28≤BMI<35。
1.2.2中医痰湿质体质特征[3]
主证:体型肥胖,以腹部肥满松软为主,面部皮肤油脂较多,眼胞微浮,多汗且黏,口黏腻或痰多,胸闷,容易困倦,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
1.3方法
对照组:主方为生黄芪30g,茯苓30g,炒白术15g,制苍术10g,桂枝10g,荷叶10g,冬瓜皮20g,泽泻15g,生山楂30g,生蒲黄10g,依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治疗8周。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大横、水分、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太冲等。采用1.5寸针灸针(生产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注册证编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施治前用酒精消毒穴位皮肤,以直刺或斜刺方式刺入0.5寸-1.5寸,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周3次,隔天一次,共治疗8周。
1.4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BMI下降≧4kg/m2)、有效(BMI下降2-4kg/m2)、无效(BMI下降<2kg/m2)。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入组人数。
其他相关指标:腰围、大腿围、体重、血脂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x̄±s),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2.2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相关指标对比
2.3血脂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血脂水平对比(mmol/L)
3讨论
在中医体质类型中,痰湿体质占比较高,主要症状有腹型肥胖、口舌黏腻、肢体困倦等。该体质类型也容易导致消渴、中风、胸痹等常见且预后不佳的慢性疾病[3]。对于肥胖症患者而言,其自身处于体内代谢紊乱的状态,而且在痰湿体质的影响下,又会使得自身情况变得更加复杂[5]。中医对痰湿体质肥胖症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并且也提供了诸多治疗方式[6]。中药汤剂在治疗痰湿体质肥胖症时,不仅能够起到减重作用,而且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疗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通过对腧穴采取不同方式的刺激,能够加快局部微循环,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有利于患者痰湿体质的改善和体重的减轻。
本次研究的中药汤剂中,方用生黄芪益气健脾利水,制苍术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泄浊,泽泻、冬瓜皮利水除湿,桂枝通阳化气,荷叶清热解毒,升发清阳;血瘀可以加重湿气聚集,祛湿加上活血化瘀则事半功倍,故生山楂加上生蒲黄可彰显化瘀祛湿之效。诸药合用,层次分明,上下分消,内运中洲,健脾渗湿,化痰行滞。
在针刺取穴方面,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天枢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三穴同取,远近相配,能够健脾和胃、通腑理气,化痰利湿;丰隆和水分健脾祛湿,利水化痰;加大横、阴陵泉、太冲等穴共用可建清热利湿、理气通腑、化痰消浊之功。诸穴组合能够发挥健脾行气、化湿利水、祛痰化瘀等作用,痰湿之体得以调整,诸种不适渐除,从而体态轻松。
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期间能够对内分泌系统活动等产生刺激,进而促进新陈代谢,使得脂肪能够被更好的代谢以及消耗,有利于患者肥胖情况的改善[7]。总体而言,对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开展针刺及汤药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对其多个系统功能进行有效的调节,最终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须严格按照中药汤剂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了解其有无异常反应,一旦发现应该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所以,针刺联合中药汤剂用于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泽楷,叶吴洁,邢婧瑜,等.化痰祛湿方联合揿针干预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J].山东中医杂志,2022,42(8):809-813.
[2]《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 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 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9
[5]王立稳.益气健运汤结合针灸加减治疗痰湿体质肥胖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26(9):156-159.
[6]王芹,滕金艳,姚敏,等.穴位埋线治疗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0,30(5):457-459.
[7]翟玉珍,吴钰.痰湿体质的阴阳形色干预及肥胖症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J].新疆中医药,2021,39(2):83-85.
作者简介:赵满(1985.4-),女,满族,北京,针灸推拿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腧穴的特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