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方面不同,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也不同,因此,班级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情况.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让教学无法满足每名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慢慢地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差异教学法的运用,学会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此促进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由点到面地改善整体教学效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都是沿用将所有学生视为整体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完全一致的内容、方法对所有学生展开教学。[1]但是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均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在这种一致化的教学中自然难以跟上学习节奏,学习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自然也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成绩标准,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等造成负面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较差。而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将得到明显改变,对学生个体差异有科学、正确认知,同时成人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在成绩上有所不同,同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升与成长,进而实现由点到面地改善整体教学效果。
(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而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有着千差万别,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对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培育,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而差异化教学强调针对学生差异展开教学,更加关注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深入、准确地剖析学生个体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进而制定最合适的方案进行有效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优质数学课堂。
二、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
教学的高效展开与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具有直接关系。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对每个课时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在设置差异化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设计和调整。
例如,在每学期开始时,教师应组织班内学生制定学期目标,让学生积极总结自己上学期的综合表现,并结合学生特点及潜力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比如,在分析班内学生成绩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图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与进步明显、表现优秀的同学存在的差距。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综合能力为自己制定学期目标。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认真阅读后,调整教学目标。比如,针对综合评价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为其设计注重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针对综合评价一般的学生,应为其制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次上有所提高的目标;针对综合评价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关注能力提升,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适合的学习目标,在新学期开始,帮助学生重新规划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设置差异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合理设置具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制订分层教学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测试成绩、数学思维及对知识点的理解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对学生设计“熟悉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性质及简单的例题解答”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一般且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学生,教师应突出他们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研读教材中的例题,并设计略有难度的题目鼓励其解答;针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在其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后,为其提供一定的具有思维提升空间的题目,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该层次学生进行课外习题的训练,注重对重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
(三)设计差异化课后作业
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在完成差异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的课后作业。差异化作业要求教师体现出“质和量”的差异,这里的“质”是指作业的难易程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设计,一般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量”是指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使学生在进行课后作业训练时有弹性空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后,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其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个层次。必做题是一些概念性题目及简单的证明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进行初步记忆和运用;选择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思考题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注重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四)合理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针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及评估方式,定期监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习惯。
例如,在教学完“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寻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并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小型的学术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找到的生活案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由表象到内在地考虑直线在平面内外的情况。总之,对学生的评估不应只局限于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差异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渗透差异化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为学生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作业设计等方面融入差异化教学,以此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光德.农村中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86-88.
[2]孙松江.对农村初中数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8(21):105.
[3]张义龙,李卫星.农村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