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习总结与临床应用
谢秀秀 杨琴 龚婷 蒲瑛梅 陈菊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谢秀秀 杨琴 龚婷 蒲瑛梅 陈菊兰,. 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习总结与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摘要:
本文总结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的学习情况和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与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有效融合的临床观察及思考。方法:运用改良任脉灸法联合守宫贴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改善情况和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为5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充分发挥护理骨干的引导作用,提升护理团队的中医辨证思维,推广各类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促进中医护理学科发展。
关键词: 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原发性痛经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为培养一批能较好地运用中医药知识专业技能开展护理工作的高水平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从而提升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我有幸成为第五期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对象中的一员,并于2022年8月~2023年3月分别选取了广东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个培训基地进行轮转学习,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1.学习情况

为了夯实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本期培训特将南京中医药大学设为了理论培训必修基地,该校的各位授课老师在原有中医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员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护理思维、中医护理科研-临床一体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和整合。广东省中医院的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授课内容涵盖中医护理管理、中医护理临床思维、中医护理技术工作坊等,系统教授了脐部综合疗法、铜锤疗法、棍针拨筋疗法、刘氏火熨等技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深入了解到相关优势病种:如糖尿病足、盆腔炎的中医护理综合干预方法;以及杵针疗法、刺络放血疗法、特色灸法等3个优质特色技术。安徽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过理论讲解、工作坊实操训练、翻转课堂、临床案例桌面推演等多种授课方法,其中深入学习“糖尿病中医一体化护理”、“中药外用在慢性疑难伤口中的应用”、“耳穴贴压在临床疑难病症中的应用”三大方向的精品课程,并结合学员个性化需求,增加“中风康复”、“肺康复”、“盆底肌康复”等6个主题,每一个专题都精彩纷呈,通过学习极具该院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如中药眼部雾化、耳诊、炉式熏灸、灵龟八法穴位贴敷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学员们的中医临证思维和辨证施护能力。

2.中医护理技术的启发与应用

2.1改良任脉灸法联合守宫贴干预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据相关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痛经的发病率是33.19%,而原发性痛经(PD)占53.2%[1] ,其发病率高、病程久、反复发作,对女性的日常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低估。

中医认为痛经的主要病机是阳气亏虚、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故以温经散寒、祛瘀通经作为治疗原则。本改良技术基于前期运用自拟守宫贴穴位敷贴疗法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在2020年至2021年完成了湖南省中医药科研项目--《守宫贴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并发表了相关论文[2];目前,有较多研究[3~8]表明任脉灸、穴位贴敷两者均可改善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症状,但关于两者联合使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科室自主改良任脉灸法联合守宫贴方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经过临床观察该法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强。现汇报如下:

2.2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本科室的原发性痛经病例共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任脉灸联合守宫贴组)和对照组(任脉灸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痛经VAS评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1干预措施

步骤:准备任脉灸粉(守宫贴中药粉):吴茱萸5g、桂枝10g、当归10g、花椒10g、大黄10g、姜黄10g、川芎10g,打粉后过筛备用,同时以蜂蜜10g、芝麻油20ml、医用酒精20ml和龙脑精油10ml调制上述七种药物混匀,研制成为直径3cm的守宫贴药饼。

治疗组 ①选择任脉铺灸前创新揉腹加重点按揉关元、气海、子宫等穴位开穴;②上述任脉灸药粉沿任脉施灸部位由上而下均匀铺撒成宽约10cm条状药面,厚度约为0.2mm;③在灸盒内均匀放置姜泥,继而于灸盒生姜泥上层均匀铺撒专用艾绒,引火点燃艾绒,治疗时长1.5h;④灸毕,手掌轻拍施灸腹部封穴;⑤守宫穴位贴第一晚取神阙、子宫穴睡前敷贴,晨起后取出;第二晚取涌泉、腰阳关穴睡前敷贴,依此规律交替敷贴。上法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⑥用剩余的姜渣及姜汁睡前足浴,姜料与温水比例1:5,水温适宜,以微微出汗为度。

对照组直接进行任脉铺姜艾灸治疗(铺灸步骤同前),不给予任脉灸粉及守宫贴穴位敷贴治疗。

2.2.2疗效观察指标

(1)根据患者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各记录1次。(2)根据改善情况评价疗效,中医证候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2.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痛经症状的评分方法,对痛经的主要症状评分。痊愈:治疗后痛经消失,积分值减少≥90%;显效:90%>积分值减少≥70%;有效:70%>积分值减少≥30%;无效:治疗后积分值减少<30%。

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

检验。 P <0.05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结果

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比较[例%]

截图1738898058.png两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为5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两组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的总有效人数(27人)明显高于对照组(17人),且有效率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改良任脉灸法联合守宫贴方联合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可有效缓解女性痛经的疼痛症状。《傅青主女科》[10]就明确提出:“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该法首先就直接作用于任脉,大剂量的艾灸刺激产生强烈的温通散寒作用;同时叠加了穴位贴敷,以及中药粉的穴位、经络、中药经皮渗透的综合作用:吴茱萸、桂枝、川椒温经通脉散寒,止腹中冷痛,大黄化瘀通经,加强通行气血、化瘀散寒之力;配以川芎、当归,行血补血,姜黄温中行气,蜂蜜甘缓滋润,以防气血耗伤为佐助,以实现温补兼施、通经止痛、调节胞宫脾肾等脏腑功能,且施术过程温和、舒适度高,患者易于接受。

3.讨论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各培训基地的中医护理技术之长,同时结合我院治未病科的中医特色,拟在2023年下半年引入药陶罐、中药火熨术、侗药熏蒸疗法,将其运用于各类疼痛性疾病的综合治疗,积极拓展中医各类护理适宜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而逐步在全院进行推广,以实现本院中医护理专业科研-临床应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展现中医护理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辨证思维,有助于加快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健康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爱平,曾韵兰,陈妮妮.原发性痛经的中药临床应用规律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1):24-25.

[2]杨尚真,杨琴,杨欢等.守宫贴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2):120-122.

[3]苏临荣,邹婷.任脉长蛇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11).

[4]姜梅,丁丽萍,李庆霞等.长蛇灸干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对照研究[J].江西医药,2020,55(05):568-57

[5]岳红,杨丽平,冯李金等.任脉火龙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

[6]任脉铺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2017:156.

[7]郭克勤.隔药铺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28(02):37-38.

[8]章晓玲,马向明.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11):1248-1252.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10]傅山.《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调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