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潘红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潘红艳,. 双减政策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J]. 数学应用,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0142.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对“双减”政策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以及具体落实策略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双减”减轻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教师来说,不减责任,不减成长,反而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高效保质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围绕“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实施策略展开研究,并提出了措施办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双减”;途径
DOI:10.12721/ccn.2022.1570142
基金资助: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仍旧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无疑很大程度上会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难以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为此,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紧紧把握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科学、全面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积极采用高效化的教学策略,最大程度提高教学实效。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虽然

“双减”政策强调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补习负担,但是也对课堂教学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保障学生的知识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这就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对于机遇层面,集中在教学发展上。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积极号召,初中数学教学要发生新的变化,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宗旨,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深入教学研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初中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贡献力量。其次,对于挑战层面,集中于教学改革上。在传统教育理念背景下,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体系,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学习,形成了“机械化”的学习习惯。“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始终坚持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具体要求重新建立教学体系,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善思导学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繁杂课业少了很多,但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要求,要求学生巧用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做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会学习到一元一次方程,它的学习应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由经验型形象思维转化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刚刚学会由因导果的算术方法,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引进未知数进行计算的方式还比较困难,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理解如何去运用未知数。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该做好导学学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对比,找到问题根本,发现新知识,并挖掘书上定义、定理涵盖的要点、特或者规律。这是学生课前前置研究的第一步。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在导学学案中给未知数添加趣味因素,设计一个游戏形式,与小学的知识接轨,又能体现未知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相等数量关系,紧接着列方程,解方程,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例题的研究发现解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其实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基础原理定理是不必要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重复教学的,把它放入导学设计中,那么课堂上的时间就用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导学学案中一定要明确设立疑问区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减去的是繁琐的教学步骤,增加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合作畅学

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得高效自主的学习方法,也是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要探索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0分钟时间,很多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连一半都达不到,更有同学认为数学课枯燥无聊,一分钟都不想听。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课本上,置身于课堂情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来进行科学的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既能够轻松营造出愉悦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合作。比如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竞选,表现最好的那个人可以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或者小组成果展示。在学生们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强烈批评,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答题思路,助力学生勇敢表达。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小组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

(三)活学善用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很容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探究规律,掌握前后联系,做到举一反三。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个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习新知识,联系旧知识;让学生灵活学习,融会贯通,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这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进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将这一点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哪些数学原理,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建筑工作时用到的三脚架的作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培养创新

新时期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力量,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该着力培养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及认知初中数学部分重难点内容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及认知不足。教师若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提升数学教学实效,也不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创设多媒体情境,将数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集中进行呈现,这样更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及认知能力,也更利于推动数学教学工作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科学、全面地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才能自觉主动投身数学学习实践。

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及探索,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典型例题,尤其是中考试题等,通过科学的变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确保学生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及探究。另外,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巧妙创设一些探究类的数学任务或情境,引导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开展深入探索。初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为此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巧妙地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及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开展自主探究及全面探索,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

三、结语

双减政策下,为了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为了更好地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应该积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全面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应该切实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国英.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41.

[2]吴晓珊.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阅读能力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38):100.

[3]顾红兰.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J].环球市场,2017(1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