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是自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衍生而来,首先是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这个情境的作用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支点。第二是儿童必须要有相应的准备去应对情境中产生的小问题,把儿童置于毫无准备的情境中的学习是低效的。第三是儿童要自己产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假设,这一步是要儿童要有解决问题的心向。四是让儿童对解决的问题加以整理。第五是儿童要通过主动的实践去验证这些假设,在教学中体现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测验和巩固检测。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模式化的随知识点教学,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五步教学法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初中数学教育的弊端。
教师提出问题,确定课堂学习目标
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借助于有效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同时,正确的目标和积极性是高效学习的前体,情境则是一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如二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教师首先可以引入学生曾经接触的一元一次方程,以一个未知数作为两个未知数的支点,一方面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已知推未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温习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调动已有经验拆解问题
小组合作是解决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一方面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彼此已有的经验同新的问题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是一种社会化的技能,对于未来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学生要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准备,然后再小组之中分享经验表达看法并最终得出结论。如勾股定理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首先呈现《九章算术》里的成果作为小组讨论资料,之后将课堂认为下发到各小组。由于不同学生擅长的领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他们个体的自学成果也会出现不同,但是小组交流学习很好的弥补了个体学习这一缺陷。学生在讨论时互相交流意见,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讨论动向,给予准确而恰当的点评,同时还要维持课堂秩序。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独立见解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会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进行成果的交流展示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以加深等知识的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待展示结束教室应该就学生的成果给予及时的点评和反馈。因为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该就疑难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归纳和反思
学生在经过了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之后对问题情境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此时教师应该激活课堂,鼓励学生发问,将课堂纵向深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并整理课堂学习成果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初一数学中首次引入的负数的概念,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概念进行归纳然后加以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负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引起学生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巩固强化,总结提高
五步教学法最终环节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这也是学习任何一种知识的最终意义。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挑选和设计习题,保证以较少的题量去获得更好的巩固和测验结果。测验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针对普遍的问题进行群体教学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同样的,学生也会因为在测验中得到好的结果而获得自我成就感。
综上,五步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上一节课的课余时间已经开始,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到上一部分的学习之后。一方面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因为教师提高的任务明确,学生有了预习方向;另一方面五步教学法实际上起到了强制学生预习的作用。这就使得在正式授课时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学习方向,明确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同时五步教学法贯彻了新课程改强调“学生主体”,将传统的师生授受学习转变为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就在于知识的枯燥和教条化的授课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同社会情境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屠大华主编, 2002
[2]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杜威(Dewey,J·) 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