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指献血者捐献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成分,献血过程中采集血液通常存储于血库中,由血站或医疗单位保管,便于需要者输血时使用[1]。机采献血(主要指机采血浆、血小板等)具有临床针对性强、成分纯度高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血液疾病、手术止血、肿瘤化疗等核心用血需求。但机采献血对献血者具有较高的要求,献血用时较长且需血小板计数达标,这就导致机采献血群体稳定性不足。全血献血为当前临床主要献血方式之一,全血献血者为基础献血群体,其已具备献血意愿、健康基础,为重要的机采献血者转换群体,推动二者转化对填充机采血液供需缺口,促进血液储备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但受机采献血耗时长、采血过程中需保持卧床状态等影响,首次机采献血后献血者再次捐献意愿较低;加之对机采献血知识了解不足,担忧机采献血影响自身健康,也会进一步加大成分献血者流失率。因而针对献血者,积极加强采血护理支持十分必要。对此,本项目以我院全血献血者100例为观察对象,分析行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采血护理的临床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4.1-2025.1我院全血献血者100例,随机数字表下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8-55岁,均值(39.77±3.12)岁;体重指数17.0-27.4kg/㎡,均值(22.56±1.02)kg/㎡;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10例、中专或高中24例、大专或以上16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8-58岁,均值(39.53±3.26)岁;体重指数17.1-27.5kg/㎡,均值(22.62±1.04)kg/㎡;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11例、中专或高中24例、大专或以上15例。统计两组基线无意义(P>0.05)。研究参与人员均知情且同意,项目符合医学伦理。
纳入标准:①18周岁及以上;②认知功能正常;③无视听障碍;④无交流沟通障碍。
排除标准:①处于孕期或哺乳期;②免疫缺陷;③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障碍;④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采血护理。在全血献血者献血期间,以口头宣教形式介绍机采献血相关知识,对献血者疑问进行解答,纠正其对机采献血的错误认知,指导献血者正确认知机采献血,提升献血积极性。同时,在献血室循环播放机采献血视频资料,反复讲解机采献血流程与注意事项,提升献血者献血相关知识认知程度。
观察组行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采血护理。将护理过程分为三阶段:(1)认知干预(全血献血中/后阶段)。以纠正献血者认知偏差,帮助其建立科学认知为目标,为后续转化奠定思想基础。①认知评估。采血期间一对一沟通,以半结构化问卷快速了解献血者认知误区,如:“您之前对机采献血有了解吗?对它有哪方面担心吗?”,对献血者认知误区进行精准定位,如担忧采血时间过长、担忧回输感染等。②认知重构(献血后留观时)。基于评估误区,行针对性干预。担忧时间太长者,说明全血(约5~10min)、机采(约30~60min)相比,“有效失血量”更低,仅50ml左右,仅为全血的1/10左右。担忧“回输感染”者,介绍机采设备安全性,强调“一次性无菌管路”资质,说明全流程密闭,无外界接触,基本无感染风险。若担忧采血条件苛刻,告知本次全血献血中血小板计数以达220×109/L,符合机采标准(≥150×10⁹/L),献血前直接预约即可。③强化宣教(离开后24h内)。以微信或短信推送机采献血知识,包含献血流程、献血预约方式及地点、既往献血者经验分享等。(2)行为与情绪干预(机采献血预约-采血日)。以减轻献血者恐惧心理,舒缓负面情绪为目标,推动机采献血落实。①预约后1~3d推送“机采操作模拟动画”,详述步骤,并强调采血过程护士陪同,不适可随时暂停。②献血前1h邀请现场观摩机采过程,并讲解设备精密度、回输血液温度调节等知识。③献血前0.5h模拟操作,消除献血者对设备的陌生感。④指导“4-7-8呼吸法”(吸4s,屏7s,呼8s),单次训练5min,缓解献血者不良心理。⑤提供积极心理暗示,予以献血者鼓励,强化其自我效能。(3)行为强化与留存干预(机采献血后)。以巩固转化行为,提高采血者长期留存意愿为目标。①即时正反馈。献血后即时发放“机采献血”专属证书、特制纪念品,并告知献血者所献血液成分能够挽救其他患者,加强献血者“利他价值”。②提供献血后健康报告,标注各项指标均正常,以数据说明机采献血未损伤献血者身体。③短期随访24h,电话询问有无不适感,叮嘱下次机采可预约时间等。③中期随访7d,微信推动机采献血知识,推送献血作用,提高正强化支持。④远期随访1-6个月,基于献血者时间偏好,推送机采时间预约连接,简化预约流程,提升献血者机采献血意愿。
1.3观察指标
(1)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率:统计全血献血人员护理后主动参与机采献血的人数及占比(参与次数≥1次)。
(2)机采献血保留情况:持续随访6个月,统计参与机采献血1、2、3次人数。
(3)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发放医院自制献血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百分制计分,以90分以上为完全知晓、60-90分为部分知晓、60分以下为不知晓,统计完全、部分知晓人数占比。
(4)献血者心理状态:以焦虑、抑郁自评表(SAS、SDS)评价,两项量表均包含小项20条,0-4分/条,总计0-80分,转化为百分制计分,评分越低越好。评价时间为护理实施前、护理实施后。
(5)献血者满意度:发放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总计0-100分,评分范围<60、60-89、90-100分对应满意程度差、一般、优良,计算一般、优良人数占比。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5.0版本软件。计数数据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χ±s)表示,t检验;资料差异检验,P<0.05时有意义。
2.结果
2.1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率
观察组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率(%)
2.2机采献血保留情况
随访期间捐献1次、2次、3次人数占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机采献血保留情况(%)
2.3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
2.4献血者心理状态
护理实施前,SAS、SDS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实施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献血者心理状态(χ±s,分)
2.5献血者满意度
观察组献血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献血者满意度(%)
3.讨论
伴随近几年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献血者年龄结构老龄化与老年患者用血需求增加,使得献血工作面临极大挑战[3]。目前我国血液资源紧张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临床血小板的安全供应能力偏低,较全血献血,机采献血(如血小板捐献)对献血者心理及生理等各方面需求更高。相较一般民众,参与全血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相对较多,为机采献血重要储备人群。但全血献血者对机采献血的认知程度仍处于偏低效果,首次机采献血意愿偏低[4]。因而针对全血献血者加强认知指导及采血护理支持十分关键。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率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内机采献血1次、2次、3次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且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此结果提示,行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采血护理可提高献血者献血相关知识认知度,促进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提高机采献血保留效果。分析来看,常规采血护理内容相对单一,以采血过程中口头宣教为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整体护理效果欠佳。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采血护理则不同,其能够基于三重路径推动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其中,就认知层面强化采血知识宣教,可纠正献血者错误认知,提升其机采献血积极性;就情绪层面,予以正向案例与情绪安抚,可减轻献血者心理压力,鼓励其积极参与机采献血;就行为层面,行即时反馈与随访支持,能够引导献血者形成正确认知,并逐步向情绪稳定、主动尝试、行为留存等角度进展,进而提高机采献血转化率,提高留存人数[5]。同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献血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认知行为理论行采血护理,予以献血者即时、中长期随访支持,提供宣教与心理疏导,有助于减轻献血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献血者护理认可度,促进其机采献血意愿提高。
综上,针对全血献血者,行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采血护理可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全血献血者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促进全血献血向机采献血转化,增加机采献血保留人数,减轻献血者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可行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曹佩婳,杨洁,孟妍.思维导图指导模式对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及配合度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5):813-817.
[2]李金花.“一对一”谈心模式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4):21-24.
[3]宋佳,彭晓明.不同招募方式在全血献血者向机采献血者转化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兵团医学,2024,22(1):30-31.
[4]吉梦娅,王凯,许辛怡,等.Mcs+和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双份血小板对献血者及血小板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15):110-113.
[5]刘曼丽,莫巧频,谢映君,等.谈心模式结合人文关怀策略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5,11(5):213-216.
作者简介:刘敏(1984.11-),女,机采科,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采供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