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平板、智能手环等设备凭借可视化、互动化优势,为儿科护理提供新方向——通过动画、游戏化任务将护理要求转化为趣味内容,可有效降低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抵触心理。当前,虽有部分医院尝试应用智能设备,但多停留在单一娱乐功能,未形成系统化干预方案,其对护理依从性的影响缺乏大样本验证。基于此,本研究以400例患儿为对象,构建“智能互动干预”模式,整合知识传递、实时监测、亲子联动功能,探究智能电子产品在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中的作用,为解决儿科护理痛点、推动护理模式创新提供科学参考,助力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与患儿就医体验。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1日我院儿科收治的4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3-8岁;住院时间≥7天;无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智能设备使用禁忌;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存在视觉、听觉障碍;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χ²=0.160,P=0.689)、年龄分布(t=0.643,P=0.520)、疾病类型(χ²=0.235,P=0.889)及住院时间(t=0.897,P=0.370)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①护理宣教:护士采用口头讲解配合图片手册,向患儿及家属说明护理要求(如服药时间、饮食禁忌、检查注意事项),每日1次;②情绪安抚:提供毛绒玩具、绘本等物品分散患儿注意力,操作前通过语言鼓励(如“勇敢一点就有小贴纸”)缓解恐惧;③家属指导:告知家属协助护理的方法(如喂药技巧),无智能设备辅助。
实验组在传统家属护士口头安抚基础上,增加床头平板播放动画片干预,干预周期与住院时间一致,具体措施如下:1. 设备准备与基础操作指导(入院当日):①设备情况:我院每个病房床头均配备专用平板(仅安装视频播放软件,存有多种儿童喜爱的动画片,如《小猪佩奇》《汪汪队立大功》《超级飞侠》等,无其他复杂功能);②操作指导:由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进行 10 分钟简单指导,包括平板开关机、动画片选择与播放暂停操作,确保家属能协助患儿顺利播放动画片,低龄患儿(3-5 岁)由家属帮忙选择喜爱的动画内容。2. 动画片播放时机与时长(每日根据护理操作安排):①护理操作前(如服药、雾化、抽血、输液前 10 分钟):开启平板播放患儿喜爱的动画片,通过动画内容吸引患儿注意力,减少对即将到来的护理操作的关注与恐惧;②护理操作过程中(如输液穿刺、雾化治疗、抽血过程中):持续播放动画片,护士与家属配合引导患儿观看,降低患儿对操作疼痛或不适的感知;③护理操作后(如操作结束后 5-10 分钟):若患儿仍有哭闹或情绪不稳定,继续播放动画片直至情绪平复。每日播放总时长根据患儿护理操作次数与情绪状态调整,避免过度观看(单次播放不超过 30 分钟,每日累计不超过 2 小时),防止影响患儿休息与视力。3. 动画内容选择原则:优先选择患儿熟悉且喜爱的动画,若患儿无明确偏好,由家属协助从平板已存动画中挑选画面色彩明亮、情节轻松愉快、无暴力或恐怖元素的内容,如以日常生活、团队合作、积极向上为主题的动画,避免选择节奏过快或情节紧张的动画,防止引发患儿情绪波动。
(三)观察指标
1.护理依从性评分:采用《儿科患儿护理依从性量表》评估,该量表经信效度检验(Cronbach'sα=0.86,内容效度指数=0.91)。
2.治疗配合率:统计住院期间患儿主动配合护理操作(如自愿服药、不抗拒静脉穿刺、按要求完成检查)的次数占总护理操作次数的比例。
3.焦虑情绪评分:采用儿童焦虑量表(SAS儿童版)评估,分别在入院时与住院结束时评分,本研究以住院结束时评分作为统计指标。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其中,护理依从性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配合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评分对比
表1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评分对比(x±s,分)
由表1可知,对照组护理依从性评分为(65.3±8.7)分,实验组为(89.5±6.2)分。经t检验分析,实验组护理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2.157,P<0.001)。
(二)两组患儿治疗配合率对比
表2两组患儿治疗配合率对比[n(%)]
由表2可知,对照组治疗配合率为70.0%(140/200),实验组为92.0%(184/200)。经χ²检验分析,实验组治疗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²=28.444,P<0.001)。
(三)两组患儿焦虑情绪评分对比
表3两组患儿焦虑情绪评分对比(x±s,分)
由表3可知,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为(42.5±5.6)分,实验组为(28.3±4.1)分。经t检验分析,实验组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893,P<0.001)。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护理与“智能互动干预”的效果,从护理依从性、治疗配合率、焦虑情绪三个维度验证了智能电子产品在儿科护理中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从护理依从性评分来看,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核心原因在于智能电子产品将“被动护理”转化为“主动参与”。对照组依赖口头宣教与简单奖励,内容枯燥且缺乏持续吸引力,患儿易因理解困难或兴趣缺失拒绝配合;而实验组通过定制化动画将护理知识可视化(如用“小怪兽”比喻病菌、“吃药”比喻“给身体武器”),符合儿童具象化认知特点,帮助患儿理解护理意义;
从治疗配合率来看,实验组(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01),其关键在于智能干预降低了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阈值。传统护理中,患儿因对静脉穿刺、雾化等操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导致抗拒行为;
从焦虑情绪评分来看,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因智能电子产品构建了“娱乐-互动-情感支持”的多维安抚体系。住院环境陌生、与家人分离易导致患儿焦虑,对照组仅依赖玩具安抚,效果短暂;实验组通过平板动画、亲子互动任务,既分散患儿对环境的注意力,又通过亲子协作增强情感联结,缓解孤独感;这一结果表明,智能设备不仅是护理辅助工具,更是患儿情绪调节的有效载体,符合“生理护理+心理关怀”的现代儿科护理理念。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能电子产品在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改善护理效果方面作用显著。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智能干预方案,如开发疾病特异性护理APP、增加AI语音互动功能,同时加强护士智能设备应用培训,推动儿科护理向“科技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持续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与患儿就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郑冬雪,张风梅.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癫痫患儿依从性及主要照顾者疾病认知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07):181-183.
[2]冯玉玺.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A]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全周期视角下的患者心理健康于预策略:筛查、支持与实践专题[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2025:3.
[3]丁菲燕,雷雳,曾真,刘鸣.童趣化护理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乳牙根管治疗心理应激和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1-8.
[4]方艳艳,要松,苏静.兴趣诱导联合情景游戏干预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儿皮下注射依从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5,34(12):2295-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