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策略
DOI10.12428/zgjz2025.09.239,PDF 下载: 8  浏览: 156 
作者肖洵
摘要: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建筑装饰设计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设计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使用功能上的需求,而更多地追求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和多样化。因此,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创新策略来实现设计理念的优化和提升。

一、建筑装饰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建筑装饰设计并非简单的 “表面装修”,而是通过对空间、材质、色彩的系统性设计,实现城市更新 “功能升级、文化延续、社会和谐” 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四个维度:

1.1 功能优化:提升建筑使用价值

城市更新中,大量老旧建筑存在 “功能滞后” 问题,如老住宅缺乏电梯、停车位、智能家居接口,老厂房层高不足、荷载不够。建筑装饰设计通过 “空间重构与技术嵌入”,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空间利用率提升:通过灵活隔断、错层设计、收纳系统集成,优化空间布局。例如,广州老城区 “握手楼” 改造中,采用 “loft 式” 装饰设计,将 40㎡的小户型分隔为 “客厅 + 卧室 + 书房” 三层空间,使用面积提升 50%;

功能模块升级:在装饰设计中嵌入现代功能模块,如老住宅加装电梯时,通过装饰设计将电梯井与建筑外立面融合,避免突兀;老商场改造中,通过装饰设计增加休息区、充电桩、儿童游乐区,提升消费体验;

适老化改造:针对老年人口较多的老社区,装饰设计中加入扶手、防滑地面、紧急呼叫按钮等适老元素。例如,杭州朝晖小区更新中,将楼道扶手设计为 “木质包裹 + LED 夜灯” 形式,既安全又美观,老年居民满意度达 92%。

据统计,经过装饰设计优化的老旧建筑,功能满意度比改造前提升 65%,建筑使用寿命可延长 20-30 年。

1.2 文化传承:塑造城市特色标识

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之一是 “留住记忆”,建筑装饰设计通过 “文化元素提取与转译”,将历史符号融入现代设计,避免 “千城一面”:

历史元素保留:对具有价值的装饰构件进行保护与修复,如老建筑的雕花门窗、砖雕墙面、彩色玻璃,通过清洗、加固、复制等手段,保留原真性。例如,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修复了民国建筑的木质百叶窗、石膏线装饰,使街区保持 “民国风情”;

文化符号转译:将地域文化元素抽象化、现代化,融入装饰设计。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更新中,将川剧脸谱、竹编纹理转化为墙面浮雕、灯光图案;西安城墙周边建筑装饰中,将城墙砖纹样、唐代宝相花图案用于门窗设计,强化 “古都特色”;

文化场景营造:通过装饰设计构建文化体验空间。例如,北京杨梅竹斜街更新中,将老店铺改造为 “非遗手作工作室”,装饰设计中加入剪纸、泥塑等非遗元素,游客可参与体验,使文化从 “静态展示” 变为 “动态传承”。

数据显示,融入文化元素的建筑装饰设计,可使城市文化辨识度提升 40%,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30%,带动周边商业营收增长 25%。

1.3 社会和谐:促进公共空间共享

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短缺” 是常见问题,建筑装饰设计通过 “边界消融与功能复合”,可打造更多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促进社会互动:

建筑界面开放:打破传统建筑 “封闭围墙”,通过装饰设计将建筑底层改造为 “开放廊道”“社区驿站”。例如,深圳华侨城更新中,将临街建筑底层装饰为 “风雨连廊 + 便民服务站”,居民可在此休息、收发快递、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公共设施美化:对垃圾桶、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进行装饰设计,提升其美观度与实用性。例如,上海徐汇滨江更新中,将座椅设计为 “波浪形木质结构”,融入滨江景观;路灯采用 “船锚造型”,呼应黄浦江航运历史,使公共设施成为 “景观节点”;

弱势群体关怀:在装饰设计中考虑儿童、残疾人、老年人需求。例如,武汉东湖绿道周边建筑装饰中,加入 “儿童涂鸦墙”“无障碍坡道防滑装饰”“老年健身区地垫”,使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公平。

调研显示,经过装饰设计优化的公共空间,居民使用率提升 70%,邻里互动频率增加 50%,有效缓解 “城市孤独症”。

1.4 生态低碳:推动绿色可持续更新

“双碳” 目标下,城市更新需践行 “生态低碳” 理念,建筑装饰设计通过 “绿色材质选择、节能技术应用”,可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

低碳材质应用:选用可再生、可回收、低污染的装饰材料,如竹木纤维板、再生石材、水性涂料。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更新中,办公楼装饰采用 “再生铝蜂窝板”,比传统铝板节能 30%,且可 100% 回收;

节能技术嵌入:在装饰设计中集成太阳能光伏板、LED 节能灯光、雨水回收系统。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更新中,将建筑外立面装饰与光伏板结合,形成 “光伏幕墙”,年发电量可满足建筑 15% 的用电需求;

生态景观融合:通过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装饰设计,提升建筑生态性。例如,广州天河区更新中,将老居民楼阳台装饰为 “垂直花园”,每户配备种植箱,既美化环境,又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热岛效应。

据测算,采用生态低碳装饰设计的建筑,碳排放比传统设计降低 30%-40%,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提升 25%,居民健康满意度提高 18%。

二、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创新和优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并不是很理想,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筑装饰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以模仿为主,缺乏个性和特色,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指导,导致建筑装饰设计效果不佳。

三、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行业问题,结合城市更新 “功能、文化、生态、技术” 的综合需求,构建 “空间重构 - 文化转译 - 技术赋能 - 生态融合” 四维创新策略体系,为设计实践提供系统指导:

3.1 空间重构策略:从 “单一功能” 到 “复合灵活”

空间是建筑装饰设计的核心载体,通过 “边界消融、功能复合、弹性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使用价值,适应城市更新中 “功能多变” 的需求:

3.1.1 边界消融:打破空间隔阂

通过装饰设计消除 “建筑内部与外部、不同功能区域” 的刚性边界,实现空间通透与互动:

内外空间融合:采用 “玻璃幕墙、折叠门、开放式廊道” 等设计,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同时使室内活动对外展示。例如,上海虹桥天地更新中,将商场一层设计为 “开放式展厅”,通过玻璃隔断与室外广场连接,游客在广场即可看到室内展览,提升吸引力;

功能区域渗透:通过 “半隔断、矮墙、绿植” 等装饰元素,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柔性分隔。例如,北京某老办公楼改造为联合办公空间,用 “木质矮柜 + 绿植” 分隔办公区与休闲区,既保持空间独立,又不影响视线交流,提升协作效率;

垂直空间联动:通过 “旋转楼梯、挑空设计、垂直绿化”,加强上下楼层的联系。例如,广州某老商场改造为文创园,在中庭设计 “螺旋式玻璃楼梯”,楼梯侧面装饰 LED 屏幕,展示文创作品,既方便垂直交通,又成为视觉焦点,带动各楼层人流。

3.1.2 功能复合:提升空间利用率

针对城市更新中 “空间短缺” 问题,通过装饰设计实现 “一空间多用途”,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日间与夜间功能转换:通过可移动装饰构件、灯光调节,实现空间功能切换。例如,深圳某街道更新中,将临街商铺的 “折叠吧台” 设计为 “日间售卖窗口、夜间小餐桌”,白天满足购物需求,晚上成为夜市摊位,提升商业活力;

日常与应急功能结合:在装饰设计中嵌入应急功能模块。例如,杭州某社区更新中,将社区活动中心的 “木质座椅” 设计为 “可展开的应急床”,平时供居民休息,灾害时可提供临时住宿;将墙面装饰板设计为 “应急物资储备柜”,存放口罩、灭火器等;

公共与私人功能平衡:在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中,通过 “可闭合隔断” 实现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切换。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改造中,将客厅与卧室用 “推拉式木质隔断” 分隔,白天打开隔断,空间通透,适合家庭活动;晚上关闭隔断,保证隐私。

3.1.3 弹性设计:适应未来变化

考虑到城市更新中建筑功能可能随时间变化,通过 “可拆卸、可替换、可扩展” 的装饰设计,提升空间适应性:

3.2 文化转译策略:从 “静态保留” 到 “活态传承”

文化是建筑装饰设计的灵魂,通过 “元素提取 - 符号转化 - 场景营造”,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实现 “新旧共生”,避免 “千城一面”:

3.3 技术赋能策略:从 “传统手绘” 到 “数字智能”

技术是建筑装饰设计的工具支撑,通过 “BIM 全流程应用、3D 扫描与打印、参数化设计、智能交互”,提升设计效率、精度与创新性,适应城市更新的复杂需求:

3.4 生态融合策略:从 “表面绿色” 到 “全周期低碳”

生态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通过 “绿色材质选择、节能技术集成、循环设计”,实现建筑装饰设计的 “全生命周期低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建筑装饰设计案例

北京某公寓改造项目中的建筑装饰设计。该项目属于城市更新项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方针对该项目中的建筑结构特点,选择了“新中式”风格进行装饰设计,以求通过对新中式风格的设计与改造,改善公寓居住环境。该项目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四合院”格局,并在建筑内部添加了新中式风格的装饰设计。为了配合“新中式”风格的装饰设计,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和元素,如红色大理石、绿色玻璃、金属等。在进行装修施工时,设计师对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也进行了精心挑选,如选用大理石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并在墙面、地面和家具上运用了不同材质的装饰材料。

4.2 创新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是一种“再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建筑装饰设计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装饰材料和空间布局,而是通过引入现代建筑装饰技术,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重塑。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和舒适度,而且还能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在上海市卢湾区复兴中路上的一栋老旧小区改造中,就通过引入现代装饰技术对小区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该小区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旧小区,具有典型的老上海建筑特色,因此在进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价值。

4.3 实践案例的效果评价和启示

本设计通过对“共生”的建筑装饰设计策略进行应用,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共生”策略的应用,对传统建筑进行装饰改造,增强了建筑的文化性,让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具有场所精神的艺术殿堂;另一方面,通过“共生”策略的应用,对既有建筑进行装饰改造,让城市公共空间具备了新的艺术活力。由此可以看出,“共生”策略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建筑装饰设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能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

结语

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已从 “单一美学设计” 升级为 “功能 - 文化 - 技术 - 生态” 四位一体的综合设计。本文提出的 “空间重构 - 文化转译 - 技术赋能 - 生态融合” 四维创新策略,通过北京胡同、上海老厂房、苏州历史街区的案例验证,可有效解决行业 “同质化、文化缺失、技术滞后、生态不足” 的问题,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

未来,随着智慧化、低碳化技术的发展,建筑装饰设计将进一步突破 “形式局限”,实现 “更智能的功能、更深厚的文化、更低碳的生态”,成为城市更新的 “核心引擎”。行业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公众参与,推动建筑装饰设计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 “城市有记忆、空间有温度、生态可持续” 的更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文娟.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分析[J].居舍,2024,(27):93-96.

[2]张鹏,李芒原,李彦舞,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建筑装饰设计[J].居业,2022,(10):132-134.

[3]谢静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建筑装饰设计[J].中外企业家,2019,(11):112.

[4]冯文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建筑装饰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4):43-4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