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如何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DOI10.12428/xdjyjx2025.09.203,PDF 下载: 9  浏览: 101 
作者刘承方
摘要:

如今,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而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重要理念,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深化研究理论本土化、实践模型优化和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如何构建与之相适配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怎样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育人目标创新成为了关键问题,亟待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与实践。

一、理论建构:核心素养与教学管理的逻辑关联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1.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框架

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模型包含“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度,强调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能自主行动三大能力群。UNESCO的21世纪技能框架则着重突出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这些模型为我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维六面”结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维度。这种结构既体现我国本土特色,又呼应了国际教育的趋势。

3. 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辩证关系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与跨学科素养中的如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的融合要求。其中前者强调学科本质,后者注重现实问题解决,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养生态。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范式转型

1.传统教学管理的特征与局限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程序化为核心,重点把控课堂纪律,追求知识,传递效率。据调查发现在中学课堂上经常呈现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一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素养培育与知识传授无法有机融合,严重制约了其综合素养发展。

2. 素养导向管理的新特征

新型管理模式展现出显著的整体性、生成性与发展性特征。它聚焦于素养生态系统,能灵活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并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如某中学教师设计“主题式学习单元”,将多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同一情境,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能够全面发展能力,彰显了该模式在育人实践中的创新优势。

3. 管理要素的重构逻辑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管理要素的重构具有深刻的逻辑性。其中目标体系从单一知识目标向素养目标矩阵转变,能够全面培育学生的能力与品格。不仅如此,组织形态也由固定班级制转向弹性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最后评价机制从终结性考试转为过程性数据追踪,在此机制下能精准把握学生发展动态。这些重构基于系统论不仅推动了教育系统整体优化,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关键。

二、现状审视:当前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困境

(一)实践层面的矛盾冲突

1.知识本位与素养培育的张力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倾向显著。据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率很高,然而问题解决能力却与之相反。这一“高分低能”现象能够直观反映出传统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的局限性,更凸显了知识本位与素养培育之间的尖锐张力。

2. 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失衡

统一学生要求与个性发展失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较为突出。以分层教学为例,其实施困难重重。很多教师认为分层标准缺乏科学依据,使农村学校分层课程覆盖率极低,而且学生心理压力也大。这些困境显现了统一要求难以适配学生多元个性和缺乏改善策略。

3. 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的割裂

当前教学中存在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割裂的状况。现有课堂观察量表教师主要关注教学流程规范性,却对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关注不足且仅少数课堂互动涉及批判性提问。可以看出过程管理不能有效服务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1]

(二)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1.评价体系与素养目标的非对称性

评价体系与素养目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尽管中高考改革已确立以核心素养导向,但具体实施方案仍然推进缓慢。以2024年某省高考数学试卷为例,其中素养导向题目占比不足20%。这清晰地显示出评价体系在落实素养目标上的滞后。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教师专业发展深受路径依赖困扰。根据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分析表明,高达72%的培训聚焦于知识传授技巧,而素养培育策略培训仅占18%。这种不合理的培训结构,使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导致实践转型困难,严重阻碍了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2]

3. 资源支持系统的滞后性

教师专业发展深受路径依赖困扰。对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分析表明,高达72%的培训聚焦于知识传授技巧,而素养培育策略培训仅占18%。这种不合理的培训结构,使得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实践转型困难重重,严重阻碍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质量提升。

三、模式构建:三维立体管理框架设计

(一)目标管理系统

1.素养目标的转化路径

素养目标转化路径即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经单元目标过渡,细化至课时目标,层层落实,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具体教学实践的对接,以提升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质量。

2. 差异化目标设定策略

差异化目标设定可使教师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把认知过程维度,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与学生素养发展阶段深度融合。以此设计出阶梯式目标体系,让目标契合不同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在各阶段拾级而上,实现素养提升[3]

3. 动态调整机制构建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依托教师学习分析技术,实时收集学生认知负荷和参与度等数据,再借助智能算法自动生成精准的目标调整建议。上海某实验学校引入该机制后,目标达成率显著提升27%,可证明其在优化教学目标和贴合学生学习动态方面的有效性。

(二)过程管理系统

1.学习空间重构策略

教师于学习空间重构这个阶段可打造“物理-虚拟-社会”综合性融合空间,物理空间采用模块化课桌组合的具体做法,灵活契合多元教学活动;虚拟空间借由智慧课堂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互补;社会空间伸展至社区实践基地区域,延伸学生实践的潜在范围,借助三者聚合在全方位上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4]

2. 深度学习推进模型

深度学习推进模型以“大概念+项目式学习”双驱动模式开展,就历史学科举例,教师可以把文明演进大概念当作锚定方向,在开展古代城市规划项目实施阶段,灵便地整合地理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推动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深度探索,切实推动深度学习的落地。

3. 师生互动模式创新

创新师生互动模式,构建“问题链-对话环-反思墙”实践框架。北京十一学校“茶馆式”课堂便是生动范例,教师先抛出递进式问题,打造问题链,激发学生对话,最后形成对话环,并通过反思墙引导学生复盘,充分促进其自主探究,提升了互动实效性。

(三)评价支持系统

1.表现性评价工具开发

教师开发表现性评价工具需设计具备“任务描述-评价指标-量规等级”的结构化体系。以科学实验评价量规来说,详细涵盖方案设计(占比25%)、操作规范(占比30%)和结论推导(占比45%)等关键维度,通过量化实现精准且科学的评价。

2. 过程性数据采集系统

构建过程性数据采集系统时教师需打造“课前诊断-课中追踪-课后拓展”完整数据链。在课堂上教师借助眼动追踪和语音分析等前沿技术,精准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

3. 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

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依托创新算法,教师开发时要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算法,精准分析评价数据,为学生推荐差异化学习资源。

四、实施路径:关键领域的突破策略

(一)课程实施层面

1.学科内整合策略

学科内整合教师需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核心,梳理知识体系,关联各知识点和设计连贯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科内容深度融合与素养培育。

2. 跨学科融合路径

可借助STEM教育案例去探寻跨学科融合路径。“桥梁设计”项目成为典型实例代表,它能让物理力学、数学计算和工程制图等多学科知识实现有效整合。学生做项目实践的时候,可以突破学科固有的壁垒,组建起知识架构,由此切实培养系统思维,为破解复杂矛盾奠定一定根基。

3.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建立需制定完善的特色课程建设标准。其中以素养指向性为核心指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素养培育的深度契合;实践创新性要占比大于30%,才能激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适切性占比需大于10%,确保课程符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和多维度保障课程质量。

(二)教师发展层面

1.教研共同体建设

教研共同体建设创新推出“三阶课例研究”范式,从教师个人备课起步,过渡至共同体深度研讨,进而开展课堂实践检验,最终落实反思改进。教师共同用科学的手段用心教研才能为教师专业进阶筑牢根基。

2. 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

在培养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时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档案中纳入教师反思日志,并借助德尔菲法对其进行质性分析,通过多轮专家咨询与反馈深入剖析日志内容,精准的识别出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改进点,最后助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

3.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应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培训课程包,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该课程包涉及智能测评工具使用以及学习分析报告解读等核心模块,广州试点培训成果斐然,从中可看出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从42%跃升至89%的态势,切实带动信息化教学实施。

(三)制度保障层面

1.弹性化管理机制创新

弹性化管理机制创新可借实施“时间银行”制度达成,此制度赋予教师按教学需求操作的权利,自主调整教学时段,进而助力时间利用效率的上扬,学校层面需要搭建“空间预约”平台,对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资源做动态管理的相关工作,保障资源恰当分配,增强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切实激发教师教学的活力。

2.协同育人网络构建

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关键为设计家校社协同机制,并厘定三方权责的清单,社区得把资源优势全面发挥,筹备实践区域,扩充学生实践的空间界限;家长同样需积极投入项目评审,为育人赋予多元视角;同时学校更要借助本校的专业能力,做好全过程连贯性指导,依三方各守其责和协同进取带动学生全面成长。

3.持续改进体系建设

持续改进体系建设可应用PDCA循环模型搭建起“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高效闭环。

五、结语
在知识经济与人工智能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系统阐释了目标重构-过程优化-评价革新三维管理框架的实施路径,揭示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内在逻辑。最后研究表明核心素养的落地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与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更依赖于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通过建立动态目标调整机制、打造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构建过程性数据支持的评价体系,使教育管理者得以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实现教学过程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值得瞩目的是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本质上归结为教育价值观的重塑,这既要求教师脱离知识权威身份转变为学习管理者,也需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具有弹性的制度支持体系,即便部分学校采用跨学科项目学习和人工智能辅助评价等创新实践有了初步进展,但在大规模推广工作中,仍面临教师专业能力欠佳、评价体系滞后等实际难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把目光投向核心素养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探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管理的创新样式,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给予可连续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持续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才可切实达成从“育分”到“育人”的历史性跨越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永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J].华夏教师,2024,(27):41-43.

[2]聂志银.核心素养下初中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J].教育,2024,(09):84-86.

[3]李永琪.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变革策略[J].现代教育,2022,(01):46-50.

[4]谢晓婧.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22):79-81.

[5]陈永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J].华夏教师,2024,(27):41-43.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