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数学教育的新方向
1、幼儿数学教育走向“生活化”
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并提出:“从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来看,是生活决定了教育,从效果来看,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其威力,而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对于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儿童的生活体验是学习数学概念最直接的体验,它有助于儿童对数学核心经验的支持和理解。因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达到“教学做”相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清楚地指出,要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趣味性。要设计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生活化课程,就需要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都要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其中。
2、尊重幼儿的“现实数学”
荷兰弗赖登塔尔提出了“现实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真实数学教育和传统数学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异是:传统的数学教育旨在“教给”孩子一个已有的数学成果,而真实数学教育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体验对数学成果进行“再创造”。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数学教学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成果之上;不能采取在孩子身上硬嵌一些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构。这是一种“倒置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们的数学知识转移和运用。与此不同的是,数学应该从孩子们熟悉的真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地用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二、幼儿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选择恰当材料
学习材料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学习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所以,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来进行数学教学。
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容易数清楚的物体,如红豆、土豆等,激发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物体。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大碗,并放入一定数量的物品,如红豆4粒,土豆5块,然后让幼儿们根据碗里的物品种类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利用这些生活化的材料展开数学教学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们也能意识到生活与数学的交融。同时,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能够让数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提高幼儿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又如,在认识分秒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制作一个动态的升旗仪式视频,视频中有倒计时10秒钟,教师可以让幼儿们一起倒数,感知10秒的长度,然后教师从“秒”的知识延伸到“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时间单位。当幼儿们对分秒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也产生了时间观念,如还有30分钟就要去上幼儿园了,还有10分钟就要吃午饭了等。这样一来,幼儿们能够主动地把握时间。将数学教育融入生活当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让幼儿对时间长度的感知更为深刻,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
2、构建适宜情境
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实际上与其他高学段的教学是一致的,而生活化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数学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1+1=2”这一课文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购买水果的机会,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提示,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有多少个苹果?你身上有多少橘子?”接着,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个时候要仔细地听孩子们的回答,然后,老师要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表扬,而不是对那些没有想到正确答案的孩子们进行批评。最后,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苹果和橘子。为了让数学内容变得更生动,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孩子们展示苹果和橘子的图片,再把它们用加号联系起来。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孩子们解释,把这两个数字之间的一个类似于十字路口的符号叫做加号,并给孩子们演示“1+1=2”的示例,让孩子们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设计启发问题
幼儿数学的传统教学中,需讲解给幼儿的知识相对较多,且都是通过灌输式教学,缺乏有效探究,这就影响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鉴于此,数学教学中,教师需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设计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经过实际探究,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以促使幼儿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开展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立足于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以及交流讨论,创设相应的探究问题,引导幼儿经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学具摆出十几的数,并以此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探究:“小朋友们,怎样表示出数字15呢?”从先前的学习中,幼儿已经了解到15是由10加5组成,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多样化地表示15,即“有些幼儿通过10个圆点与5个圆点相加组成;有些幼儿通过10个三角形与5个三角形相加组成;有些幼儿则通过10个气球与5个气球相加组成……”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探究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学会数字“15”的数学符号表示,而且还能充分感悟与掌握数字“15”的本质意义。通过该教学过程,不仅实现了幼儿主体意识的增强与提高,而且还实现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4、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容易消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将跨学科知识融合在幼儿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特别是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了诸多的课程类别,需要在相对固定和系统化的活动渗透数学教育。
例如,为了教学“7的分解”,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字的分解性和有序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教育与音乐活动相结合,为幼儿分发数字卡片来寻找对应的内容,并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成功匹配到数字7。同时,也可以鼓励幼儿通过相互检查的方式,观察身边的小伙伴数字匹配是否正确,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幼儿对数字、图形和长度等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启蒙阶段,数学课堂上所融入的数学文化、故事蕴含着一定的经验与哲理,能让幼儿产生更多的情感冲突。为了让幼儿对数学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如“计算小达人”“加减角色扮演”等,让幼儿从这些活动当中获得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此外,数学教育也可以与美术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手工的数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儿童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幼儿园教师要能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他们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世敏. 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J]. 小品文选刊:下,2020(3):0217.
[2] 苏娜. 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人文之友,2020(2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