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琅琊实践
DOI,PDF 下载: 0  浏览: 12 
作者顾董军
作者单位
摘要:

滁州市位于安徽最东部,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有着“金陵锁钥”“江淮保障”的地理位置,是一座被欧阳修赞为 "环滁皆山也" 的千年古城,这座枕淮河、望长江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既有 "春潮带雨晚来急" 的江南灵秀,又蕴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文人风骨,更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惊世春雷。这里孕育了醉翁文化、阳明文化、关隘文化、马政文化、明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如何把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利用好、优秀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精炼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构建一体化优秀文化宝库

为构建一体化优秀文化宝库,琅琊区教体局与滁州学院深度合作,带领各学校深入发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全力探寻其历史底蕴,系统整合这些资源,深度开发其教育价值,通过协同共建,精心打造一个优秀文化传承平台,以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1.深入发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全力探寻历史底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深入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更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琅琊区教体局通过组建跨学段、跨区域、跨专业的团队,系统开展当地和周边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如琅琊的醉翁亭、吴棠故居、章益故居,定远的藕塘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和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来安的半塔烈士陵园,天长的抗大八分校,凤阳的小岗村、明皇陵、历代帝王庙、明中都鼓楼,全椒的周家岗烈士陵园、吴敬梓故居和吴敬梓纪念馆等等。这些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使用,有助于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库,为当地不同学段思政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并形成连贯、递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促进当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系统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教育价值。在深入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琅琊区教体局积极吸纳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团队,对所收集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评估,明确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为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团队对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整理,构建出红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名人故居类和战役遗址类德国四大类,标明这些资源的名称、来源、历史背景、教育价值及与各学段教材的契合之处,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秉持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力求当地优秀文化资源能够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充分契合。

3.协同共建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宝库,精心打造传承平台。为高效使用优秀文化资源,琅琊区教体局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供各学校各学段教师与学生使用。同时,他们也应注重线下优秀资源的利用,依托优秀文化展馆、纪念馆等实体场所,精心组织中小学生参与优秀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当地优秀文化的理解。在线上资源库的建设中,他们特别注重线上资源库与线下资源库的互相衔接,形成一体化资源库。通过技术手段,师生不仅可以线上浏览和学习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也可预约相关线下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深挖思政教材内涵,融入一体化当地优秀文化元素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全面深挖思政教材内涵,提炼优秀文化元素,并确立这些元素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映射,从而将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

1.全面深挖教材内涵,提炼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为推进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琅琊区教体局带领各校思政教师全面深挖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的内涵,对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并精准提炼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同时探寻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深层内涵链接到相应的优秀文化元素。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和优秀故事作为载体,通过深挖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进行组织教学、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优秀文化素养。在高中教育阶段,思政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优秀文化精神,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和理解优秀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生命力。

2.确立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教材内容的关联映射。将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建立联系,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印证、拓展思政教材内容,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还能丰富实践教学途径,增强实育人效果。为了提升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之间的契合度,琅琊区教体局努力发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之间的内容契合点和目标契合点。小学阶段重在启发学生的优秀文化意识,通过当地优秀故事、卡通英雄人物、优秀歌曲、插画等生动素材,让学生初步感知优秀文化。中学阶段,通过当地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成就等作为链接思政课教学的优秀文化资源,深化学生认知,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大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地优秀文化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见解。

三、革新思政教学模式,打造一体化优秀文化沉浸课堂 

为打造一体化优秀文化浸润课堂,琅琊区思政教师们不断革新思政教学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优秀历史场景、策划互动式教学活动,开展移动思政课教学等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当地优秀文化场景。在思政课堂上,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半塔保卫战场景、皖东革命斗争史场景、抗大八分校场景等,从而给学生带来沉授式学习体验。小学思政课堂,通过趣味互动,设计可爱的卡通角色作为学习向导,带领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当地优秀文化场景;通过寻宝游戏、拼图挑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中学思政课堂,设计历史事件角色扮演活动,深化内容探索,增强历史现场感,使学生理解并认同优秀文化资源。大学思政课堂,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规实、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设计生动、有趣、鲜活、形象的课程内容,将当地历史事件、先进人物、优秀故事等数据化,创设高沉浸式的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意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有效地提升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策划互动式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为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当地思政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式教学活动,确保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内涵得以精准传递。在讲述皖东红色历史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逐步进入历史情境,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加深对于革命英雄罗炳辉等人物形象及崇高品质的理解。教师也鼓励学生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延伸创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此加深对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的理解与记忆。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在课堂上设置当地优秀文化知识抢答、主题辩论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检验学生对当地优秀文化的掌握程度。

3.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他们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优秀研学路线,尝试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优秀研学旅行、主题项目式学习等活动,组织学生到优秀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实地参观,现场听讲解、参与互动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优秀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围绕优秀文化进行选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微视频、进行成果展示,增强了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当地优秀文化的传承。

四、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夯实一体化师资根基

为夯实一体化思政师资根基,琅琊区教体局推行“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推行书记负责制,持续开展“三名工程”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通过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研讨、观摩、展示和评比,思政课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共享优秀文化资源应用心得,建立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学共研共调机制、资源整合互通共享机制。  

1.组织优秀文化研修班,提升教师优秀文化素养。为打造一支能够深刻理解优秀文化精髓、热练掌握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技巧的思政教师队伍,琅琊区教体局着力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相关培训,组织开设优秀文化研修班、专题讲座等,全面准确地向思政教师传授优秀文化相关知识。同时,也积极邀请优秀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师优秀文化素养,让思政教师在优秀文化的融入上做到真信、真懂、真用。近两年组织各类专题培训100余场,30%以上教师参训。此外,也应鼓励思政教师积极探索优秀文文化资源在本学段课程中的融入方式与教学策略,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研讨等。

2.开展思政课教学研讨,共享优秀文化资源应用心得。为深度共享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各学段思政课的创新作为,各学校还联合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体化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各学段思政教师、专家学者围绕优秀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融人展开深入研讨。与此同时,还组织各学段思政教师开展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同课异构”“同研同乐”活动, 探讨优秀文化资源在不同学段思政课中的融入方式和应用策略,并发掘和推广优秀教学案例,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在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五、思政教育硕果累累,推动一体化稳健前行

1.建立起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构建“行政推进、专业跟进、分层行进”的工作机制,2名校长受邀参加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思政教学课堂展示活动,法治微视频《走近宪法》荣获省级奖项,多名思政课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并成立“名师工作室”。

2.建好载体优化思政课程体系。深化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思政课堂规范,着力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框架,滁州五中正高级思政课教师柯晓莉作为市级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带领多学科教师积极推进省级课题《OMO教学模式下初中德育活动的创新性研究》,滁州二小被评为“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校本研究典型案例征集教研基地校”,滁州五小被评为“安徽省基于表现性的小学思政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教研基地校”。

3.大胆实践开启一体化建设之路。2024年11月7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滁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琅琊区教育体育局、滁州市第五中学、滁州市第五小学、滁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协办的“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在滁州市第五中学举行,来自全省16个地市的7200余名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探索学科实践路径”为主题,滁州市第五小学副校长徐晨以《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为题,通过“滁州民间艺术推荐会”,引导学生围绕“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三个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加强对民间艺术价值的感知。滁州市第五中学史方利老师和务俊莎老师以双师课堂的形式,开展题为《滁州研学之旅 寻文化自信之路》的教学展示,学生分为醉翁亭古风研学组、皖东红色记忆组和中新苏滁高新区三个研学组,分别展示了滁州研学之旅的学习成果,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第三节课是滁州中学赵美芹老师题为《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说课。赵老师以“《黑神话:悟空》何以出圈成顶流”为议题,通过“寻根之美——文化溯源”“镜鉴现实——文化思辨”“立新之路——文化践行”三个篇章,引导学生在模拟访谈、文化思辨和调研报告中提炼学习成果,深化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第四节课是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晨晨老师执教的《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老师结合滁州学院学生参加国庆大典和凤阳花鼓巡演等活动,从为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以及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和重要价值。

本次活动展示的大中小学四节思政课,注重学段衔接,做到了依托家乡地域文化设置真实情境,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发挥了实践育人的独特价值,立足核心素养,突出立德树人,聚焦文化传承,呈现了鲜明的衔接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充分展现了滁州市实践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思政大课堂相结合。

总之,将优秀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保障。琅琊区将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