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手背静脉穿刺技术要领简析
DOI,PDF 下载: 0  浏览: 26 
作者施军
关键词静脉输液穿刺技术
摘要: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给药方法。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基本技能,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既影响治疗的及时性也影响患者的舒适性,是每位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本人将成年人手背静脉分成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穿刺要领。现将静脉穿刺技术体会诉诸如下,愿与广大护理工作者共同探讨。

1. 静脉类型及特点

1.1青筋暴露硬化型:多见于体型偏瘦老年者,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硬度大,青、中年患者亦可见此类型。

1.1.2静脉特点:走向清晰,血管硬度大,滑动性强,脆性高,虽然表象易于穿刺,但稍有不慎就可能穿透静脉造成失败。

1.1.3穿刺技巧: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点静脉上下两端皮肤,穿刺分四步骤进行,即进入皮下、皮下滑行、进入血管、送入针梗。此种类型血管硬度高,穿透血管壁时要稍用猛力,否则易将血管推向旁侧而不成功,但用力时也须把握好力度,防止穿透血管。此类型血管固定皮肤至关重要,进针点宜在血管旁侧。

1.2隐而可发型:此隐是指不能看到蓝色脉络,但可触到隐隐而起的静脉管壁,多见于有体力劳动、体型健壮的青壮年,手部皮肤厚且韧性好。

1.2.1静脉特点:静脉粗大韧性好,稳定性较好,多需要用手触摸判断血管走向,由于管壁韧性高穿刺时有难度。

1.2.3穿刺技巧: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点静脉上下两端皮肤,穿刺仍分四步骤进行,但须注意:由于血管轮廓显示较模糊,皮肤及血管韧性、厚度均高,穿刺时容易因进针不足未达血管而未见回血造成错判。尤其年轻男性患者,此种血管需增加进针角度及深度,穿透血管时稍用力,穿透血管壁后透空感明显。

1.3隐而不发型:此隐是指静脉不能高于皮肤,但可见蓝色脉络,多见于体力劳动少、体型稍胖的患者,手部皮肤多弹性好、细腻。也可见于体液不足、营养不良患者。

1.3.1静脉特点:管径较细、管壁薄、不突出皮肤,但稳定性较好,不易滑动。

1.3.2穿刺技巧:此类血管穿刺速度需缓慢,四步骤不宜过度分清,因皮肤薄、管壁薄,穿刺时需要掌握好力度及角度,针梗需紧贴皮肤,有时针尖斜面刚刚完全进入即能看到回血。送针时也要掌握好方向,角度不宜调整过大,否则极易穿透血管壁,造成失败。对于极少数手背静脉条件困难的患者不得已采用前臂掌侧下段血管也属于此型特点。

2.静脉穿刺注意事项

2.1固定皮肤:操作时要采用左手拇、食指绷紧穿刺点静脉上下两端皮肤的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进针的准确性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临床中,常见操作方式是: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1],但是,穿刺结束松手后由于皮肤回缩使针体前移,轻者造成患者局部疼痛滴液不畅,重者针尖穿透血管壁,尚不及固定结束已现失败。因此,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养成良好操作习惯,达到良好工作效果。

2.2皮下滑行:操作中,针尖进入皮下后如何进入血管,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效果。本人认为,针尖穿入皮肤及穿透血管壁的疼痛度是基本固定的,静脉穿刺的疼痛感主要取决于针尖在皮下的滑行距离。滑行距离越长痛感越重。如针尖进入皮下后即调整角度以最近的距离进入血管,痛感较轻。反之,针尖在皮下滑行的距离越长,疼痛感越重。在临床中常见有操作者习惯用针尖将皮肤挑起,针梗在皮下沿静脉走向滑行一段距离后再穿入血管,患者往往疼痛较重,对操作者形成畏惧感。因此,操作中要尽量避免或缩短皮下滑行距离,以减轻患者痛苦。

2.3握拳松紧度:虽然不属于操作技术要领,但也影响穿刺效果。握拳的目的是突出血管、绷紧皮肤,利于观察和操作,但也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握拳力度大,不但皮肤绷紧,亦连静脉也被绷瘪,反而造成静脉显露不充分,回血不畅,影响操作。此时要嘱患者适度缓力,以达最佳效果。

2.4拍打静脉。临床中常见操作者拍打患者局部以促进血管凸显。此举不宜提倡。一方面,增加患者无谓之痛苦,另一方面,尤其是老年患者采用此种方式,因血管脆性高极易造成血管破裂。另外对于冬季刚刚进入室内手部尚处于寒凉状态的患者,宜暂缓操作,待手部温热血管充盈后再进行。

2.5其他情况:如水肿严重患者,需要依靠视、触综合判断,对穿刺技术要求很高。另有临终患者身体消瘦血管虽外露,却因气血衰竭出现穿刺后无回血不滴液的情况,为临终前兆。

静脉穿刺技术看似简单,实际操作效果却大有不同,除了保障穿刺成功率,患者的痛觉感受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内容,需要护理工作者用心、细心才能做好。任何事物都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包括静脉穿刺技术,我们的操作手法也要根据不同的静脉特点做不同的技术调整,才能达到更安全更准确的效果。只要我们时刻以患者利益为重,认真体会,耐心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一定能达到更高水平,获得患者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79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