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分布于贵州、福建等地。是一种用途广泛,常用的中药材。1992年,一碗水乡政府从安徽太和县引进中药材太子参发动群众种植:经过33年的发展,现已发展到乡域内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乡内有太子参加工厂2家,年加工太子参干货5000余吨;太子参中药材交易市场一个,年交易储存太子参干货6000余吨的规模;2024年一碗水乡产太子参干货7000余吨,产值3亿元,利润6000余万元。太子参由于重复种植的原因,病虫害流行越来越严重,给药农经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不少科研人员对针对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但针对单一病虫害的研究较多,针对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系统性调查研究和综合性防控研究较少。
1. 主要病害
2018年至2020年,作者选择一碗水乡7个村30个村民组66户太子参种植户跟踪调查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下表:
表一2018年至2020年一碗水乡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统计表
注明:观察统计太子参病虫害点和面积,用五点式取样观察法,发病点按发病率1%以上(通过调查有病叶(杆)数占总调查有叶(杆)数的比例计算发病率)算发病点。
1.1猝倒病:
太子参猝倒病的病原体是丝核菌(Rhizoctonia),属真菌侵染所致,该真菌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广泛,是一种偏土壤酸性的寄生菌,在土壤中以腐殖质或病残体上营腐生活,病原体可存活2~3年,在长期低温潮湿的有利条件下引起太子参发病。
主要症状:太子参出苗前感染该菌,部分太子参苗不能出土,影响出苗率:每年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重复种植太子参的土块发病尤其严重。幼苗从根茎部感染,在幼苗根茎部先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部变成黄褐色,传染至整个地下茎须,引起根茎部干瘪收缩成线状,萎蔫前即从根茎部倒伏贴于厢面,发生猝倒[1]。
1.2根腐病
太子参根腐病的病原体是由真菌、线虫、细菌侵染引起的中药材病害。根腐病是土传病害,由腐霉菌、镰刀菌、疫霉菌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伤口侵入,主要通过土壤内水分、地下昆虫和线虫传播和蔓延。
主要症状:幼苗期发病率高,成株期呈散发病状态。发病初期,病变根部变色或腐烂。开始发现个别植株感染,并逐渐向整块传播。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发病后期,受害植株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1]。
1.3立枯病
太子参立枯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发病,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生长适宜温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故苗床温度较高,幼苗徒长时发病重。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病菌发育适温20-24℃。
主要症状: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主要危害幼苗根茎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根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1]。
1.4病毒病(花叶病)
太子参花叶病毒病的病原有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等。其中,芜菁花叶病毒是侵染太子参的主要病原,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蚜虫作为传播媒介,病毒通过蚜虫吸取病株汁液后飞行到健康株传播;带病毒的块根组织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病毒因块根贮存有少量的生命维持因子,得以缓慢地完成其整个生命循环,来年作为无性繁殖育种的块根,随着茎和叶的萌发及温度的升高,植株营养循环进入正常状态、病毒的维持与复制加快,又逐步侵染至全株。温度在15℃时太子参花叶病毒病开始发生,温度在19-20℃时进入发病传染高峰期。
主要症状:太子参花叶病毒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发生初期幼叶两边叶缘向中间卷曲,并在幼叶上产生斑斓退绿小点,随着病害的加重,新生的幼叶卷曲越来越严重;根部在病毒病发生后地下块茎生长停顿,最终全叶退黄,块根头部用手轻捏,感觉如失水状软化,直至全株死亡[2]。
1.5叶斑病
太子参叶斑病该病为真菌病害,病原体是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球売孢目,茎点霉属。太子参叶斑病是太子参的主要病害。
主要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片先出现灰白色圆形小枯斑,周围黄晕,病斑扩大后叶片长出黑色小点,并排列成轮纹状,后期几个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大斑,老病斑中央穿孔,整叶枯死,发病严重的整株叶片枯死,造成严重减产。发病时间:每年黄平县一碗水乡4月上中旬,当气温在15—18℃时开始发病,5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5月―6月中旬,当气温在20—25℃为发病适宜温度,这时田间温度高和湿度大时,病害易流行。
1.6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桑卷担菌属真菌担子菌亚门桑卷担属,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着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主要根状菌索产生菌丝体,接触寄主直接侵入危害。紫纹羽病是太子参的常见病害之一,属土传、种传病害,复种土地中土壤中的病根和带病参种远程传播是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原主要借助病根接触、水流、农具传播,防治难度大。
主要症状:太子参田紫纹羽病发病时,先出现中心病株,后向周围扩散,水源染病条件下,传播尤为迅速。被害根表面可见紫褐色丝缕状菌丝,菌丝纠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纵横交错呈网状。根茎染病,叶面生长缓慢,细小,叶色发黄,下部叶提早脱落,叶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整株死亡。一般年份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生长后期至留种期发病重,偏酸性砂壤土、土壤排水不良地块易发病,本地群众俗称太子参“烂根”。
1.7霜霉病
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原菌分别属卵菌门,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开始侵染植物并繁殖。
主要症状: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由根茎部叶片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适宜侵染温度15~17℃,春未夏初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太子参霜霉病,病害严重时可造成20%~40%产量损失。
2常见害虫
2.1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是植物寄生虫,会引起植物根形成根结,并很容易感染其他真菌和细菌性病害。根结线虫繁殖迅速,加上相对较短的生活史等特性,对太子参的危害非常大。黄平县一碗水乡太子参产区普遍存在连作现象,且多以块根作为繁殖材料,根结线虫发病较普遍。田间注意观察,若地上部分植株大小不一、叶片小、叶色变浅、变黄、似缺素症,检查根系有瘤状物根结,就是根结线虫病。
2.2蚜虫
太子参出苗后,越冬代蚜虫迁入太子参地块,吸食太子参叶片汁液危害太子参生长,还是太子参重要病害之一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危害盛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防控不及时条件下,蚜虫在3~5天内,可带毒传播连片上百亩面积。
2.3小地老虎、蛴螬
小地老虎幼虫危害幼苗,咬断幼苗根茎,造成缺窝断行。蛴螬以幼虫在地下啃食太子参块根,咬断幼苗根茎,致使全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缺苗断行。太子参出苗至小叶生长阶段(每年3月至4上旬)重点防控。
3.综合预防措施
3.1培育无毒种子
一、选种:选择无病毒植株太子参种子进行育种,从健康、无病、生长良好的地块太子参植株中摘取成熟的种子。选择大而饱满,颜色深黑的种子,一般品质较好,可挑选此类种子育种。
二、选地:建立无病毒育种田块,选择没有种植过太子参,但土壤适宜栽培太子参的土地。翻梨好土地并进行土壤消毒。
三、浸种消毒:先将太子参种子放入50度温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捞出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种15分钟,然后清洗自然晒干。使用含有杀菌药剂的种衣剂(种衣剂配方:6%戌唑醇10ml,水0.3~0.4公斤,磷酸二氢钾2~3克兑匀),对太子参种子15~20公斤包衣处理。
四、播种:土壤翻耕清毒平整后,每亩施有机肥500~8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30公斤,用旋耕机浅表翻梨匀净,打成1米宽的廂面;每亩用太子参种子2.5~3公斤拌磷肥或草木灰20公斤(适量水拌湿),均匀撒在廂面,覆盖一层1厘米左右的土壤。
五、田间管理:及时做好追肥、除草,根据气候变化和各种病虫害流行前,做好预防工作。经常到太子参种子地巡查,发现病株整株拔除,秋季收获的太子参种茎可以直接作为种茎种植商品药。为减少成本可采用以在苗田进行2-3年的无性繁殖种茎[3]。
3.2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能杀灭土壤中部分病菌,能很好地解决太子参的重茬问题,并显著提高太子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暴晒消毒:暴晒土壤是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夏季粮食作物或太子参收获后,在8―9月份,将杂草等清理干净,将用作栽培太子参的土壤翻耕暴晒30天左右;二、药物消毒: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拌25kg细土),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加50%辛硫磷乳油随喷洒随翻耕。
3.3土壤轮作
土壤轮作是减少太子参病虫害的有效办法,旱地种植太子参1~2年,轮作玉米等作物2~3年,再种植太子参;2022年8月,经作者抽样轮作太子参地块10个点22亩和连作3~4年太子参地块10个点27亩在同样病虫害防控条件下发病率对比,发病率下降15.6%;轮作太子参地块亩产量496kg,连作太子参地块亩产量379kg,轮作太子参地块增产30.5%。稻田种植太子参收获后,随后种一季水稻,水稻收获后,土壤翻梨消毒平整后再种植太子参,可实行季节性轮作;稻田季节性轮作和稻田首次种植太子参比较,太子参发病率和产量无明显变化,原因是稻田水稻轮作过程中,经过4个月左右流水灌溉,可杀死部分病原,补充了土壤矿物质[3]。
3.4种子消毒
用于种植商品药的种茎,先自然凉晒脱水25~30%,让种茎休眠。经过近几年试验,用巴斯夫公司生产的鑫尊杀菌剂(主要成份吡唑醚菌酯4.1%和甲基硫菌灵36.9%)1500倍稀释液拌种包衣处理,预防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效果最佳。可以大幅度减少土传太子参疾病发生。
4. 主要病虫害药物预防
4.1病毒病
太子参病毒,无法依靠药物灭活,只能使用抗病毒药物药液喷到植物叶面后,药剂可通过水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抑制或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阻止病毒复制过程,起到防治病毒的作用,预防和控制病毒病传播。在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选用10%吡虫啉(灭杀蚜虫,以避免虫媒传毒)15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配合进行防治,间隔15天喷施1次进行预防。
4.2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
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这三种病是危害太子参幼苗期的主要土传传染病,主要防治措施依靠培育少带菌种茎、土地消毒、种茎种前消毒处理预防为主。太子参出苗后,使用普力克(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750倍+沃生(中微量元素水溶肥)1000倍+瑞苗清(30%甲霜•噁霉灵水剂)1500倍+入田(24.1%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衣剂)2000倍+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7500倍,在全田植株茎基部周围均匀喷淋并渗透到根部,10~15天再喷淋1次,预防土传传染病发生和传播[4]。
4.3叶斑病
叶斑病应当预防为主,在每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使用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或露娜润(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或露娜森(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500倍或稳腾(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同时加入安泰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沃生(中微量元素水溶肥)1000倍,叶面均匀喷雾2~3次,每次间隔10~15天。
4.4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主要通过培育少带菌种茎、土地消毒、种茎种前消毒处理预防为主。紫纹羽病发生后,防治难度大,如太子参根块已成熟,尽快采挖,减少损失。
4.5霜霉病
霜霉病预防主要观察天气,如果适宜侵染温度15~17℃,连续阴雨天气在7天以上,选用代森锰锌+有机硅喷雾500~600液均匀喷雾太子参叶面防治 ,间隔5-7天再喷一次,能有效预防霜霉病发生。
4.6根结线虫
可采用路富达(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5000液+沃生(中微量元素水溶肥)1000倍,在植株根茎部周围均匀喷淋,药液量为1.5升/平方米,有效防治根结线虫、提高产量和品质。
4.7蚜虫
结合病毒病防治,选用敌杀死(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或极显(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3000倍或亩旺特(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倍或稳特(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3000倍喷雾防治,切断病毒传播媒介。
4.8小地老虎、蛴螬
在惊蛰季节过后,出苗整齐后,应立即开始防治,使用敌杀死(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均匀喷雾太子参田块,15天后再预防一次。
5小结
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和气候性流行特点,在做好土壤消毒、土地伦作、种子无毒培育、种子及种茎消毒的同时,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提前预判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时间,在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前一周提前作好预防性用药,是提高太子参主要病虫害预防效果的关键,能够显著减少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病率和病害程度,提高太子参单产;同时,预防用农药剂量是治疗用农药剂量的1/2~2/3,提前预防用药比太子参发生病虫害再用药,每季太子参可减少用药3~4次,整季太子参种植减少农药用量40%以上;能减少农药对土地的污染。2022年~2024年,作者选择原来调查的太子参病虫害66户,开展太子参病虫害综合预防示范,观察到太子参病虫害率显著下降,太子参单产明显提高。
表二2021年至2023年一碗水乡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统计表
表一和表二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统计合计结果对比:猝倒病由发病点106个点发病面积438亩,下降到17个点面积37亩;根腐病由发病点57个点发病面积203亩,下降到14个点面积37亩;立枯病由发病点130个点发病面积388亩,下降到42个点面积63亩;病毒病由发病点271个点发病面积966亩,下降到61个点面积202亩;叶斑病由发病点239个点发病面积989亩,下降到84个点面积201亩;紫纹羽病由发病点110个点发病面积168亩,下降到44个点面积95亩;紫纹羽病;霜霉病由发病点49个点发病面积78亩,下降到26个点面积45亩;根结线虫由发病点109个点发病面积187亩,下降到44个点面积86亩。
从2018年~2020年和2021年~2023年对比,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观察点和观察统计面积明显下降。抽样10个观察点测产,平均亩产鲜药从2018年318.6kg增长到2024年457.2kg,单产提高43.5%。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谈孝凤,太子参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OL]2019.03.28,2025.5.21
[2] 姚永松,太子参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6):41-42.
[3]杨华,郑桂云左群等;黔东南太子参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0(5)3:P20-21.
[4]桑维均,熊继文,宋宝安等,贵州省太子参主要真菌病害的调查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14~3316,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