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楼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DOI10.12428/zgjz2025.09.259,PDF 下载: 7  浏览: 37 
作者孙佳欣
关键词住宅楼结构优化设计施工技术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住宅建设需求持续增长,住宅楼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安全与舒适度。然而,在当前的住宅楼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结构设计不够优化导致材料浪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等。因此,深入研究住宅楼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宅楼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一)结构类型与选型依据

1.结构类型

住宅楼常见的结构类型涵盖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等。框架结构,则梁柱作为承重核心,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适应多样化户型需求,然其整体刚度稍弱,抗震设计时需特别关注柱轴压比及节点构造。剪力墙结构,通过密布的剪力墙承载水平荷载,展现出卓越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尤为适合高层住宅,但剪力墙布局需谨慎规划,防止应力集中与结构扭转问题。框架-剪力墙结构,则融合了框架与剪力墙的优势,既确保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又具备出色的抗侧刚度,是中高层住宅的理想选择,然其设计与施工较为复杂,需精细平衡框架与剪力墙间的荷载分配及协同工作机制。

2.选型依据

建筑高度与楼层数是结构选型的重要考量。低层及多层住宅,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常因工艺成熟、成本可控而成为优选,其能在较低高度下满足承载与稳定需求。但随着高度增加,结构面临更大竖向与水平荷载挑战,尤其是风载与地震作用,此时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卓越的抗侧刚度与抗震性能展现出优势。地震频发区域,结构需具备强大抗震能力以保障居民安全,凭借出色的抗侧刚度与延性,能有效抵御地震水平力与倾覆力矩,成为高层住宅的首选。框架结构虽具空间灵活性,但抗震设计中需强化措施,如增大柱截面、提升节点抗震性能,以满足抗震标准。

(二)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1.安全性

这要求结构在各种荷载条件——诸如垂直荷载、风力荷载及地震效应等——下,均能保持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设计实践需紧密遵循国家及地方建筑规范,执行精确的荷载评估与结构分析,确保结构在预设使用寿命内,既能可靠支撑建筑功能需求,又能满足抗震、防火等安全指标。

2.适用性

住宅的户型规划、空间配置以及居民日常习惯等要素,均会对结构设计产生直接影响。设计时,应巧妙安排梁、柱等结构元素,避免过多结构组件无谓地切割室内空间,同时契合现代住宅对宽敞起居空间的需求,为住户打造舒适、灵活的生活环境。结构设计还需兼顾建筑的耐久性,选用恰当材料与构造技术,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3.经济性

在确保安全与适用的前提下,应力求采用经济且合理的结构方案与材料,通过精简结构形态、减少材料冗余、简化施工复杂度等手段,有效控制建筑成本。例如,恰当选择结构体系(例如框架或剪力墙体系)与构件尺度,既满足承载标准,又避免过度设计。还应注意优化施工策略与流程,缩减施工周期与人力成本,这是达成经济目标的关键途径。

二、常见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一)满应力设计法

满应力设计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结构优化设计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调整结构各组件的尺寸与截面,力求在各种工况下,各组件的应力尽可能贴近材料的许用应力极限,从而实现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及结构重量的最小化。

在具体运用中,满应力设计法倾向于采用迭代算法。首要步骤是构建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涵盖材料特性、几何尺寸及边界条件等关键要素。随后,对结构实施有限元分析,以确定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基于分析结果,对组件的截面尺寸或其他设计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每个组件在至少一种工况下达到满应力状态。这一过程需多次迭代,直至所有组件的应力均满足满应力标准。满应力设计法在杆系结构(例如桁架)的优化设计中应用尤为普遍。在桁架结构的优化案例中,通常以各杆的截面面积为设计变量,通过迭代求解,最终获取结构重量最轻的优化配置。

(二)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在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技术通过构建并应用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将建筑项目的几何特征、空间布局、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组件的属性信息等集成于一体,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与协同作业。

在设计阶段,BIM技术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精确的三维虚拟建模手段,使建筑结构的每一个细节得以直观展现,进而提升了设计的品质与效率。借助BIM模型,设计人员能执行包括结构强度校验、日照效果模拟、能耗评估等多维度分析,从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建筑项目时,BIM技术能助力设计团队迅速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并通过模拟分析加以优化,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传统设计流程中,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设备设计往往按序进行,易导致专业间的冲突与协调难题。而BIM技术则允许不同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在同一平台上并行作业,实时沟通与解决冲突,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与图纸质量,设计人员仅需调整模型参数,即可快速生成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并进行性能对比与优化。

(三)有限元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技术是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一项核心数值计算手段,将繁复的连续结构体离散化为有限数量的单元集合,运用数值算法求解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而评估其性能与安全性。

要根据建筑结构的几何特征、材料属性及边界约束条件,构建精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涵盖梁、柱、板、剪力墙及基础等关键构件,各构件的几何规格与连接方式通过精密的几何建模技术予以描绘。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实施有限元网格划分,在确保计算精确度的前提下,合理调配计算资源,关键部位如节点及应力集中区采用精细网格,而次要区域则采用较粗网格。模型构建完成后,需施加各类荷载与约束条件。建筑结构需考虑的荷载类型多样,包括自重、风载及地震荷载等。约束条件则依据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进行定义,例如固定支撑、滑动支撑等。有限元分析技术还能对建筑结构执行多种性能评估。静力分析侧重于探究结构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与变形情况,涵盖线性与非线性分析。动力分析则聚焦于结构在动态荷载(如地震、风振)作用下的响应,包括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等,精确预测建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与变形特征,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有限元分析的结果通常涵盖应力分布、变形形态、模态频率等关键信息,用于识别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与应力集中区。例如,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中,有限元分析能揭示剪力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从而指导剪力墙厚度、配筋等参数的优化设计。还可应用于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调整构件尺寸、变更材料属性或优化结构布局,提升结构的性能与经济性。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主要依赖专业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执行上述流程,诸如ANSYS、ABAQUS、MIDAS等软件,具备强大的建模、网格划分、求解及后处理功能,应对复杂的几何形态与多样的材料属性。

三、住宅楼施工关键技术

(一)基础施工技术

在基础施工启动前,详尽的地质勘探是基础,旨在精确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点及地形地貌,这些基础数据对后续的地基基础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据地质勘探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技艺、流程及方法,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在施工作业的实际操作中,基础施工技术的择取至关重要。例如,在地质条件优良且开挖深度较浅的场地,挖孔桩技术成为优选,施工人员需精确控制桩径尺寸,以保障基础施工的质量。而对于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的情况,钻孔灌注桩技术则更为适用,施工前需确保场地平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动力压实技术,即通过重锤自由落体加固地基的方法,适用于砂土及黏土等地基类型,能有效降低地基沉降风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亦为重点。鉴于基础混凝土结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施工人员需强化混凝土处理,合理调整混凝土配比,并依据施工环境与地下水侵蚀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裂缝的形成。

(二)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在钢筋施工中,必须遵循设计图纸的严格规定,确保钢筋连接稳固,防止任何松动或脱落现象,需对每批次钢筋进行详尽检测,验证其型号、规格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模板工程方面,通常选用18毫米厚的七夹板或定型组装模板,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满足施工需求。模板的安装与拆卸过程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保障混凝土浇筑后结构的平整度和尺寸精确性。混凝土工程作为主体结构施工的核心环节,配合比试验与质量监控至关重要。需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以确保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防止离析等质量问题,并合理规划振捣作业。还要注重设计方案的优化,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并不断完善施工管理制度,以提升施工的规范性与质量控制水平。

(三)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施工准备阶段,需明确质量控制的具体目标,包括工程质量标准、安全及环保要求等,确保这些目标具有明确性和可衡量性,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估。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涵盖组织架构、职责划分、工作流程、检查手段及验收准则等,确保计划具备可行性与全面性。施工图纸需详尽精确,并经过多方审核,以减少后期因设计变更或误差导致的质量问题。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必须严格把控。在材料采购时,选择信誉良好、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并实施严格的检验程序,确保不合格材料不流入施工环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障材料质量达标。必须严格遵循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现场应配置专职质量监督人员,对各道工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质量问题,构建全面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形成多层次的质量自保架构。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涵盖结构安全、施工工艺及材料质量等方面,确保工程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验收完成后,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将经验教训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为后续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指导。在技术准备方面,需深入熟悉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设计交底与图纸审查,细化施工技术方案与资源配置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绘制施工详图,并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与培训。

(四)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

施工安全方面,需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施工现场应明确区分作业区与非作业区,设置连续封闭围挡,执行严格的门禁管理,确保进出人员佩戴有效证件。针对高空作业、临边作业等高风险环节,需采取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网、防护栏等,并保障施工设备的安全运作。环境保护方面,施工现场应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扬尘、噪音及废水排放。可通过洒水降尘、设置围挡及密目网等措施,减轻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施工噪音,应合理规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及居民休息时段进行高噪音作业,并选用低噪音设备及采取隔音措施。废水处理同样关键,施工现场应设置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预处理后再行排放,避免污染周边水体。

结语

综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宅楼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其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住宅楼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将更加科学、高效和环保,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优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周蒙强. 高层住宅楼悬挑式脚手架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 23 (04): 75-77.

[2]赵晓会,刘洺池. BIM技术在金房泰园16#住宅楼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价值工程, 2023, 42 (07): 129-131.

[3]邓小明. 危旧房屋改造项目中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研究 [J]. 铁道运营技术, 2022, 28 (02): 60-62.

[4]郭有志,胡途. 高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及保障措施研究 [J]. 安徽建筑, 2022, 29 (02): 58-60.

[5]丁彪,李俊才,付冬冬,等. 海外工程智能化专业图纸深化设计探讨——以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住宅楼为例 [J]. 四川水泥, 2021, (08): 67-68.

[6]吕文胜. 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楼结构设计 [J]. 建筑结构, 2021, 51 (S1): 1013-101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