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试验中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DOI10.12428/dlyj2025.09.102,PDF 下载: 15  浏览: 330 
作者马明
摘要:

引言

随着电力设备向高电压、大容量方向发展,绝缘缺陷引发的故障已成为影响电网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局部放电作为绝缘劣化的早期征兆,其检测技术成为电气试验的关键环节。传统耐压试验难以发现微小缺陷,而局部放电检测通过非破坏性手段,可量化评估绝缘状态。然而,现场检测中常面临电磁干扰、信号衰减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技术推广。本文结合工程案例,系统探讨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旨在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一、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应用意义

(一)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通过捕捉绝缘材料内部微小放电现象,为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早期预警。绝缘材料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因电场、温度或机械应力作用产生气隙、裂纹等缺陷,这些缺陷在未发展为贯穿性击穿前,往往会以局部放电形式释放能量。检测技术通过高频电流传感器或特高频天线捕捉放电产生的电磁波,结合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声发射信号,可实现对绝缘状态的实时监测。例如,某电缆中间接头因安装时绝缘层受损,运行初期即出现微弱放电,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了因绝缘击穿导致的停电事故。此外,对变压器绕组、GIS隔离开关等设备的持续监测,可跟踪放电活动发展趋势,当放电量或频率出现异常增长时,提示绝缘老化加速,为设备退役或维修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通过非破坏性检测手段,将设备故障预防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控制”,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可靠性。

(二)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传统检测方法多依赖单一参数或人工经验,易受环境干扰或操作误差影响。现代局部放电检测采用多参量融合技术,通过同步采集电磁、声学、温度等多维度信号,利用算法对比分析不同特征参数,可有效区分真实放电与外部干扰。例如,脉冲电流法与超声波法的联合应用,既能通过电流脉冲定位放电区域,又能通过声波传播时间差精确判断缺陷位置,大幅缩短现场排查时间。同时,优化信号处理流程,如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抑制工频噪声,或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自动匹配典型缺陷特征,可减少人为误判。检测设备的小型化与智能化设计,如便携式检测终端或在线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现场操作的便捷性,使大规模设备巡检成为可能。通过技术融合与设备升级,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得到双重提升,为电力设备状态评估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制定统一的检测流程、设备参数与评判指标,不同厂商的检测结果可实现横向对比,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统一基准。例如,明确“放电起始电压”需结合信号幅值与重复率综合判定,避免因定义模糊导致标准执行差异。同时,典型缺陷图谱库的建立,通过收集电缆气隙放电、变压器油中气泡放电等典型案例,形成标准化诊断依据,促进检测经验共享与技术传承。此外,特高频检测、光纤传感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检测设备向高灵敏度、强抗干扰方向发展,如特高频传感器通过扩展检测频段捕捉超高频放电信号,光纤传感器通过光信号传输避免电磁干扰。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检测能力,也促进了设备制造、检测服务与运维管理的协同发展,为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当前应用现状与挑战

(一)检测设备灵敏度不足

传统脉冲电流法作为局部放电检测的经典手段,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灵敏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因工频干扰导致性能下降。工频信号与放电脉冲在频域上存在重叠,且其幅值远超微弱放电信号,导致检测设备难以有效分离目标信号与背景噪声。此外,高频电流法虽通过提升载波频率增强了抗干扰能力,但其检测带宽通常限制在数百kHz至数MHz范围内,难以覆盖特高频段(GHz级)的放电信号,而部分绝缘缺陷(如GIS内部金属颗粒放电)恰恰会产生超高频电磁波。设备设计时若未充分考虑频段覆盖与噪声抑制的平衡,易导致灵敏度与抗干扰能力的矛盾,例如追求高灵敏度可能放宽滤波要求,反之则可能漏检关键放电信号。

(二)信号干扰问题突出

现场检测环境中,电磁噪声、接地系统缺陷及设备自身电晕是主要干扰来源。外部电磁噪声可能来自邻近的无线电基站、高压输电线路或开关设备的操作过电压,其频谱覆盖范围广,易通过检测回路或空间耦合进入测量系统。接地不良则会导致地电位差,当检测设备与被试品接地点存在电位差时,可能形成环路电流,产生与放电信号相似的脉冲波形。设备自身电晕放电多发生于高压引线、绝缘子表面等部位,其产生的脉冲信号与内部缺陷放电在时域和频域特征上高度相似,若未通过屏蔽或滤波手段抑制,易造成误判。此外,检测电缆长度、传感器安装位置等细节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入额外的干扰路径。

(三)标准体系不完善

当前局部放电检测缺乏统一的流程规范与评判依据,导致不同检测单位或设备厂商的试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起始电压”的定义在部分标准中仅要求观察到放电现象,而未明确信号幅值或重复率阈值,导致实际操作中主观判断成分较大。部分标准将放电熄灭电压与放电量绝对值捆绑,未考虑设备运行电压波动或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能造成状态评估偏差。此外,典型缺陷图谱库的建设尚未形成行业共识,不同机构对同类放电模式的特征描述存在差异,例如电缆气隙放电与变压器油中气泡放电的时频特性区分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现场诊断的难度。标准体系的碎片化不仅影响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也制约了跨区域设备状态评估的协同性。

三、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提升检测设备性能

提升检测设备性能是优化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核心环节。在传感器选型方面,优先选用具备宽频带特性的特高频局放传感器,此类传感器通过优化内部电路设计与材料选择,可有效捕捉绝缘缺陷产生的微弱放电脉冲,其检测灵敏度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硬件设计优化需重点关注电磁兼容性,采用双层金属屏蔽结构与特定频段带通滤波器组合,既能阻挡外部高频干扰信号,又能保留目标放电特征,同时通过多级放大电路增强微弱信号提取能力。设备校准方面,建立标准化校准流程至关重要,需定期使用标准脉冲源对传感器线性度、带宽及噪声水平进行全面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可比性。此外,传感器安装工艺亦需规范,如特高频传感器应紧贴电气设备外壳非金属部位,避免因接触不良导致信号衰减;高频电流传感器则需采用柔性罗氏线圈结构,以适应不同规格电缆与母排的检测需求。通过传感器选型、硬件设计、校准流程及安装工艺的系统优化,可显著提升局部放电检测设备对微弱放电信号的捕捉能力,为后续信号分析与缺陷定位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增强抗干扰能力

增强抗干扰能力是提升局部放电检测可靠性的关键措施。场地控制需通过物理隔离手段削弱外部干扰,例如在检测区域搭建金属板或导电涂层构成的屏蔽室,其屏蔽效能应达到60dB以上,可有效阻挡无线电设备、雷达等产生的射频干扰;若条件受限,可使用便携式屏蔽帐篷,通过多层复合材料衰减空间电磁波。算法优化层面,采用小波变换对采集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利用其时频局部化特性分离放电脉冲与噪声成分,同时结合脉冲极性鉴别法,通过分析信号极性差异区分设备内部放电与外部电晕干扰,避免因干扰源误判导致检测结果失真。干扰源隔离需重点关注接地系统设计,独立接地网应采用铜排或镀锌扁钢铺设,接地电阻严格控制在0.5Ω以下,并与变电站主接地网保持至少10米间距,防止地电位差引发虚假放电信号;此外,检测设备电源线应使用双绞线并加装磁环,抑制工频谐波传导干扰。通过场地屏蔽、算法滤波与接地系统优化三重手段,可显著降低电磁噪声对局部放电信号的掩盖效应,提升复杂环境下缺陷识别的准确度。

(三)推动标准化与规范化

推动标准化与规范化是确保局部放电检测结果可复现、可比较的基础保障。制定检测标准需从试验流程、设备参数、评判指标三方面规范操作,例如明确“测量电压阶段应在额定电压下保持稳定时间,放电量不得超过预设阈值”,并规定传感器安装位置、信号采集时长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要求,避免因流程差异导致结果偏差。建立典型缺陷图谱库时,需系统收集电缆终端、变压器绕组、GIS隔离开关等设备的典型放电模式,通过分类标注放电特征参数与形态特征,为现场检测提供可视化对比依据,例如某公司纳入电缆气隙放电、变压器油中气泡放电等四类典型案例,辅助检测人员快速匹配缺陷类型。加强人员培训需构建“理论+实操”双重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组织标准解读、案例分析、模拟检测等培训活动,提升检测人员对标准流程的掌握程度与异常信号的判断能力,同时建立技能竞赛机制,以赛促学强化标准化操作意识,确保检测工作严格遵循规范要求。通过标准制定、图谱库建设与人员能力提升三管齐下,可有效消除因操作不规范、判断主观性导致的检测结果差异,推动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结论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通过捕捉微弱放电信号,为电气设备绝缘状态评估提供了无损诊断手段。针对当前检测设备灵敏度不足、抗干扰能力弱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从设备优化、算法改进及标准化建设三方面协同推进。实践表明,采用高灵敏度传感器、小波变换算法及统一检测标准,可将检测准确率从85%提升至95%。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与多参量融合技术,局部放电检测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更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腾云.复杂环境下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改进与试验[J].通信电源技术, 2024, 41(22):50-52.

[2] 王君菲,李昕玥.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试验技术分析[J].光源与照明, 2024(11):78-80.

[3] 邱新媛,郭星,杨啸,等.反应堆电气贯穿件局部放电试验体系研究[J].绝缘材料, 2023, 56(6):106-109.

[4] 肖斌.电气试验在变压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家电维修, 2023(12):36-37.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