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DOI10.12428/xdyxyj2025.09.005,PDF 下载: 12  浏览: 90 
作者张慧敏
摘要:

一、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发病后常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仅增加家庭照护负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时间就是大脑”为原则,强调在发病4.5-6小时的治疗窗口期内,通过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机械取栓等方式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同时配合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稳定斑块(如他汀类药物)、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因错过治疗窗口期、存在溶栓禁忌证或对西医治疗反应不佳,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中医将急性脑梗死归为“中风”范畴,认为其病机核心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核心,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机体气血运行,促进神经修复。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方案逐渐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对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验证。

二、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理论基础

(一)西医治疗理论与常规方案

西医认为,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缺血半暗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临床常规方案包括:

1.再灌注治疗: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机械取栓,快速恢复脑部血流。

2.基础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或氯吡格雷(75mg/日)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扩大;使用阿托伐他汀(20-40mg/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根据患者血压、血糖情况,给予降压(如硝苯地平)、降糖(如胰岛素)药物,维持内环境稳定。

3.对症支持治疗: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用胞磷胆碱、丁基苯酞等药物改善脑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将其分为以下常见证型,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1.痰热腑实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腹胀便秘、口苦口臭,舌苔黄腻,脉弦滑。治疗以“通腑泄热、化痰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星蒌承气汤(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

2.气虚血瘀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软弱、言语不利、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质淡紫,脉细涩。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3.肝阳上亢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绛,脉弦有力。治疗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杜仲、桑寄生、牛膝)。

4.针灸治疗:在中药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干预。主穴选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穴位(如语言障碍加廉泉、通里,吞咽困难加天突、照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三、中西医结合方案的具体实施策略

本研究选取某三甲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入院时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一)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

按照西医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实施治疗:

1.符合溶栓适应证者,给予阿替普酶(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溶栓,其中10%剂量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剩余90%剂量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

2.所有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20mg/日)稳定斑块;

3.合并高血压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溶栓患者控制在180/105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

4.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次,每日1次)静脉滴注,改善脑代谢,疗程为14天。

(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辨证分型给予相应方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疗程为14天。其中,痰热腑实证患者给予星蒌承气汤(生大黄6g后下、芒硝3g冲服、瓜蒌15g、胆南星10g);气虚血瘀证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当归尾12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红花6g、桃仁6g);肝阳上亢证患者给予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栀子10g、杜仲12g、桑寄生12g、牛膝10g)。

2.针灸治疗:在中药治疗第3天开始针灸,主穴为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语言障碍者加廉泉、通里,吞咽困难者加天突、照海。采用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疗程为14天。

四、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

(一)评估指标与方法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采用以下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包括意识、凝视、视野、面瘫、肢体运动、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9个维度,总分0-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包括进食、洗漱、穿衣、如厕、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3.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包括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情绪、自我照顾、社会角色、思考、上肢功能、视觉10个维度,总分0-4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二)评估结果分析

1.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对照组12.5±3.2分,观察组12.8±3.1分,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NIHSS评分(5.2±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8±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案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2.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BI评分无显著差异(对照组38.6±8.5分,观察组39.2±8.3分,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BI评分(72.5±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6.8±1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更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三)安全性分析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颅内出血、肝肾功能损伤)。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腹胀、腹泻),经调整中药剂量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考虑阿司匹林过敏),更换为氯吡格雷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五、讨论与展望

(一)中西医结合方案的优势分析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协同改善神经功能:西医再灌注治疗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减少脑组织坏死;中医中药(如补阳还五汤)通过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促进缺血区域微循环改善,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凋亡;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活神经修复相关通路,三者协同作用,更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2.提升生活质量的全面性:西医治疗侧重生理功能恢复,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不仅改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还能调节患者情绪(如肝阳上亢证患者经天麻钩藤饮治疗后,烦躁易怒症状缓解),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二)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较小(120例),且为单中心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地域偏差;观察周期较短(14天),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如3个月、6个月),无法评估中西医结合方案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向展开:一是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方案的有效性;二是延长随访时间,分析该方案对患者远期预后(如复发率、致残率)的影响;三是深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作用机制,如中药有效成分(如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为方案优化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四是制定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证型),实现“精准治疗”,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六、结论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针灸)能显著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治疗14天后观察组NIHSS评分(5.2±2.1分)较对照组(7.8±2.5分)显著降低;同时可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Barthel指数(72.5±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6.8±10.2分),且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上,观察组(286.7±32.4分)较对照组(225.4±30.7分)实现全面提升,尤其在“活动能力”“自我照顾”“情绪”维度改善突出,整体安全性良好——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2例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调整剂量后缓解,对照组1例阿司匹林过敏更换药物后症状消失。

该方案通过整合西医再灌注治疗快速开通血管、中医辨证施治调节机体气血、针灸激活神经修复通路的三重优势,既弥补了单一西医治疗在神经功能修复与情绪调节上的局限性,又规避了纯中医治疗起效较慢的不足,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安全的新选择。随着研究样本量扩大、多中心验证推进及治疗路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有望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流模式,不仅能改善患者短期症状与生活质量,更能为降低远期致残率、复发率及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提供重要支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与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远华,张艺凡.急性脑梗死早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贵州专家共识[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01):98-102.

[2]万琦,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研究.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2023,26(09):06-16.

[3]关超军.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3(06):138-140.

[4]钟建威.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4,31(15):95-96.

[5]高文广.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预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4,(20):83-85.

[6]马建钧,胡耀俊.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4,29(13):106-107.

[7]杜笑,张秋娟,张红智,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22(06):53-5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