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机电系统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机电系统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在现代工业、航空航天、智能设备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机电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等关键装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在航空航天领域,其高精度的控制能力保障了飞行器的稳定运行与精准操作[6]。智能设备方面,机电系统为各类消费电子产品提供了核心的驱动与感知功能,推动了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机电系统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
自适应控制策略的需求:随着机电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其对控制策略的要求日益提高。实际运行中,机电系统常面临系统参数变化(如摩擦系数、质量等)以及外部干扰(如噪声、负载波动)等问题[4]。传统控制策略难以实时应对这些动态变化,导致控制性能下降。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的自适应控制策略,成为当前机电系统研究领域的迫切需求[14]。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以解决传统控制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赋予机电系统自主学习与优化控制策略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控制性能[1]。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还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7]。
2. 深度强化学习原理与发展
2.1 深度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深度强化学习是一种结合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和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的机器学习方法,兼具两者的优势。它以强化学习为基础,赋予智能体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智能体在未知环境中通过发出动作作用于环境,并接收环境对动作的奖励反馈,随后根据奖励不断更新产生动作的策略函数[7]。这一过程通过智能体与环境不断交互、反复试错的方式,学习在给定环境中的最优策略,从而最大化累计奖赏。然而,当环境复杂性增加时,智能体分析决策的逻辑变得更为复杂,策略函数的实现也面临困难。此时,深度学习的引入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复杂环境产生的大量且高维的奖励参数,提取特征并拟合从奖励到决策的推理过程。通过用深度神经网络代替智能体的策略函数,深度强化学习得以克服强化学习无法处理复杂环境的难题,形成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7]。
2.2 深度强化学习发展现状
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游戏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在游戏领域,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已被成功应用于开发能够击败人类顶尖选手的智能程序,例如AlphaGo和DQN算法在Atari游戏中的卓越表现[7]。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深度强化学习为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端到端的学习实现机械臂的精确操作和路径规划[3]。此外,在电力系统和微电网控制中,深度强化学习也被用于优化电压调节和变换器控制策略,展现出其在处理动态环境和高维状态空间问题中的潜力[3]。这些成果表明,深度强化学习不仅具备理论上的优势,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2.3 在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中的优势
深度强化学习在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中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处理复杂环境和自主学习优化控制策略的能力上。首先,机电系统通常面临高度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工作环境,例如系统参数随时间变化或外部干扰的影响。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难以应对这些复杂性,而深度强化学习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大拟合能力,能够有效处理高维状态空间和复杂的动态环境[6]。其次,深度强化学习具有自主学习优化控制策略的特点,能够在不断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调整控制参数,从而实现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强的适应性[1]。例如,在采煤机电液系统中,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已被用于优化姿态控制策略,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1]。此外,深度强化学习还能够通过在线学习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使机电系统在面临突发扰动或负载变化时保持稳定运行,展现出其在自适应控制中的独特优势[6]。
3. 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挑战分析
3.1 系统参数不确定性
机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往往受到多种时变参数的影响,例如摩擦系数、质量、刚度等,这些参数随着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波动,给精确控制带来了显著挑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能耗增加或运动精度下降,而质量分布的改变则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动力学响应[4]。此外,在复杂工况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引起材料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11]。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基于固定模型的控制方法难以维持稳定的控制性能,亟需一种能够实时适应参数变化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3.2 外部干扰复杂性
外部干扰是机电系统控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来源广泛且形式多样,包括噪声、负载变化、振动以及突发扰动等。例如,在工业液压机械臂的应用场景中,负载的随机变化会显著影响末端执行器的定位精度和运动平稳性[5]。同时,传感器噪声和测量误差可能干扰系统的状态估计,导致控制决策出现偏差。在机电作动器系统中,外部扰动如冲击载荷或频繁启停操作可能引发系统震荡,进而降低控制性能[12]。这些复杂的外部干扰不仅对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还对控制策略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3.3 传统控制策略局限
传统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在面对现代复杂控制任务时逐渐显现。首先,PID控制依赖于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然而在实际机电系统中,由于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存在,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从而导致控制性能下降[14]。其次,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过程通常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工调试和经验积累,且一旦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原有的整定参数可能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调整。此外,PID控制在处理非线性、时变系统时的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高精度、高动态性能的控制需求,因此探索更加智能化的自适应控制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4.1 算法设计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DDPG和DQN是两种常用的算法。DDPG是一种基于Actor-Critic架构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适用于连续动作空间的控制任务[3]。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两个神经网络分别逼近策略函数和价值函数,并利用经验回放和目标网络技术提高学习稳定性。具体流程包括:智能体与环境交互获取状态信息,Actor网络根据状态输出动作,Critic网络评估动作价值,并通过梯度下降法更新网络参数。相比之下,DQN则是一种基于值函数的算法,主要用于离散动作空间问题,通过Q-learning的思想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实现端到端的学习[15]。在机电系统控制中,DDPG因其对连续动作空间的支持而更适用于复杂任务,如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或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参数调节[4]。
4.2 模型构建
构建机电系统的深度强化学习模型需要明确定义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状态空间通常由系统关键参数组成,例如机械臂的关节角度、角速度,或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电流等[1]。这些状态变量反映了系统的当前运行状况,为智能体提供决策依据。动作空间则定义了智能体可执行的操作范围,如机械臂的关节力矩控制或变换器的占空比调节[9]。在实际应用中,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的设计需综合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目标,确保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系统行为并实现高效学习。此外,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通常采用归一化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对状态数据进行预处理[1]。
4.3 奖励函数设定
奖励函数的设计在深度强化学习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智能体的学习目标和行为优化方向。在机电系统控制中,奖励函数应根据具体任务目标进行设计,例如提高控制精度、降低能耗或增强系统鲁棒性[9]。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分层奖励机制,将多个控制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奖励项,并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综合评估智能体的行为表现[11]。例如,在机械臂控制任务中,可以设置位置误差惩罚项、能量消耗惩罚项以及碰撞避免奖励项,以促进智能体在多目标约束下找到最优控制策略。此外,合理的奖励函数设计还需考虑奖励信号的稀疏性和连续性,避免因奖励信号过于稀疏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或因奖励信号过于密集而引发局部最优问题[9]。
5. 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搭建
为验证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搭建了一个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组成。硬件设备包括一台六轴机械臂作为被控对象,其关节驱动器采用高精度伺服电机,并配备力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外部负载变化[8]。此外,实验平台还集成了高性能计算节点,用于运行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并处理实时数据。软件环境则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框架进行开发,利用MATLAB物理引擎联合Python实现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11]。在仿真环境中,通过引入扰动和复杂控制场景,模拟现实中难以提供的试错条件,从而为智能体的训练提供多样化的情景支持。这种软硬件结合的架构不仅确保了实验平台的高精度与实时性,还为后续算法的优化与验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5.2 实验参数设置
在实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设定依据机电系统的特性和控制目标进行优化配置。首先,状态空间的定义考虑了机械臂的关节角度、角速度以及末端执行器的位置误差等关键变量,这些变量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4]。动作空间则被设计为连续型,涵盖机械臂各关节的力矩输出范围,以适应复杂的控制任务需求。奖励函数的设定综合考虑了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及能量消耗等因素,具体而言,当机械臂末端位置误差小于设定阈值时给予正奖励,而当出现超调或振荡时则施加负奖励,以此引导智能体学习最优控制策略[15]。此外,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中的超参数如学习率、折扣因子和批量大小等,均通过多次调优实验确定,以确保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具体数值如下:学习率设为0.001,折扣因子设为0.99,批量大小设为128,这些参数的合理配置显著提升了算法的训练效率与控制性能。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在不同场景下对比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策略与传统PID控制策略的实验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前者在性能上的显著提升。在负载变化实验中,基于DDPG算法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其平均最大速度误差相较于传统PID方法降低了约54.8%,且收敛时间缩短了约37.8%[5]。在扰动实验中,多智能体PPO算法能够有效抑制振荡现象,超调量和调整时间分别减少了23%和17%,控制过程更为平缓[8]。此外,在复杂工况下的综合性能测试中,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发电负荷响应速率和供热平稳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大范围出力工况下,其整体控制品质提升了近20%[4]。图1展示了机械臂末端位置误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深度强化学习控制策略在误差收敛速度和稳态精度上均优于传统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策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机电系统的控制精度,还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为未来复杂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在提升系统控制性能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通过引入深度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机制,该策略能够有效应对机电系统中存在的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复杂性等问题,从而实现更高精度的控制目标[1]。例如,在面对系统摩擦系数、质量等动态变化时,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在线学习和实时调整,自主优化控制策略,显著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4]。此外,相较于传统PID控制方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策略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更为优异,尤其是在多工况运行条件下,其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然而,该策略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算法训练过程中可能面临收敛速度慢、计算资源消耗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解决。
6.2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着重于优化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以提高其收敛速度和学习效率,同时降低计算成本。例如,可以通过改进神经网络结构或引入更高效的优化算法来加速训练过程[7]。此外,拓展深度强化学习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场景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如煤矿采煤机电系统或热电联产机组,未来可尝试将其推广至更多复杂场景,如无人集群系统或智能设备控制中[13]。与此同时,结合数据驱动技术,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对深度强化学习模型进行预训练,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和泛化能力。总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将在理论和实践上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邵明星;姜传成;郭世永;李雷.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煤矿采煤机电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4,60(6):210-212.
[2]Xiang-long Liang;Zhi-kai Yao;Yao-wen Ge;Jian-yong Yao.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adaptive control for uncertain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asymptotic tracking[J].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2024,34(4):19-28.
[3]武涵;贾燕冰;韩肖清;石俊逸;孟祥齐.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及深度强化学习的双有源全桥变换器控制策略[J].高电压技术,2024,50(2):714-724.
[4]叶婧;蔡霞;张磊;杨楠;李振华.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热电联产机组多工况自适应控制[J].热力发电,2023,52(4):104-112.
[5]鄢霞;何勇;张庆铭;姚凯学;杨秀文.基于SAC的永磁同步电机智能控制算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23,(9):86-91.
[6]阚新星;严登梅.人工智能在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1):57-59.
[7]梁鸿涛;王耀南;华和安;钟杭;郑成宏;曾俊豪;梁嘉诚;李政辰.无人集群系统深度强化学习控制研究进展[J].工程科学学报,2024,46(9):1521-1534.
[8]周志勇;莫非;赵凯;郝云波;钱宇峰.基于PPO的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24,36(6):1425-1432.
[9]王建平;王刚;毛晓彬;马恩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二连杆机械臂运动控制方法[J].计算机应用,2021,41(6):1799-1804.
[10]臧强;田浪;胡凯;陈炜峰.机器人力控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4(6):744-754.
[11]姬周珂;徐巧玉;王军委;李坤鹏.一种深度强化学习的机械臂控制方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3):19-24.
[12]张茂盛;段杰;肖息;陈善洛;欧阳权;王志胜.基于深度强化学习-PI控制的机电作动器控制策略[J].应用科技,2022,49(4):18-22.
[13]代浩;金铭;陈星;李楠;涂志莹;王洋.数据驱动的应用自适应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22,59(11):2549-2568.
[14]姚杰;柯飂挺;任佳.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增益控制算法[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5):647-652.
[15]戴宇轩;崔承刚.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Boost变换器控制策略[J].系统仿真学报,2023,35(5):1109-1119.
作者简介:石超樑(1982—),男,汉族,浙江新昌人,专科,研究方向为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