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分析
DOI10.12428/dlyj2025.09.110,PDF 下载: 8  浏览: 142 
作者冯博文
摘要:

引言

全球能源清洁化转型背景下,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中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亟需建立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当前系统规划面临新能源消纳、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等系列挑战。深入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路径,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1.1多时空尺度动态平衡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表现出显著的多时空尺度动态平衡特性,在时间维度上,系统需要同时应对秒级频率波动、分钟级功率偏差、小时级能量调度和季节性容量平衡等不同时间尺度的调节需求。空间维度上,既有跨区域大电网的广域协调,又有本地微电网的自治运行,形成分层分区的协同架构。各类电源的响应速度差异明显,传统同步机组惯量大但调节慢,电力电子设备响应快但缺乏惯性支撑。负荷侧也从刚性用电向弹性负荷转变,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新型负荷具备可调节潜力。这种多尺度特性要求系统具备从毫秒到年度的全时间尺度协调能力,以及从变电站到区域电网的全空间范围管控手段。

1.2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特征

电力电子设备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物理本质。新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柔性负荷等关键环节都依赖电力电子变换器实现并网接口。这些设备使系统运行从传统的电磁暂态主导转变为开关暂态主导,呈现出低惯性、弱阻尼的典型特征。电压形成机制从同步机电磁感应转变为电力电子设备的主动控制,系统稳定特性发生根本变化。大量变流器并网导致谐波含量增加,电能质量问题呈现新形态。设备级控制与系统级稳定之间的交互影响更加复杂,需要重新建立适用于高比例电力电子系统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

1.3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打破了传统源网荷的界限,形成深度融合的协同体系。电源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需要与其他灵活性资源协同运行。电网侧发展为主动配电与智能输电相结合的双向潮流架构,具备灵活组网和自适应重构能力。负荷侧从单一用电功能扩展为兼具发电、储能、调节的综合体,形成产消者新模式。储能装置在各个环节广泛配置,提供时间平移和功率缓冲功能。这种协同互动使得系统运行从集中决策向分布式自主演进,需要建立新的协同控制架构和市场机制,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长期规划关键挑战

2.1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

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高度不确定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能力直接受气象条件制约,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与传统火电的稳定出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日内短时尺度上的快速波动,还表现为季节性或年度性的长期偏差。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进一步放大了预测难度,可能导致持续数日的发电功率骤降。规划阶段需建立包含历史极端事件的全场景库,考虑不同气候模式下的资源变化趋势。系统必须保留足够的灵活性裕度应对最恶劣情况,但过度保守设计又会显著抬高投资成本。传统概率统计方法难以准确描述风光资源的时空相关性,需要开发融合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新一代预测工具。这种不确定性传导至系统规划层面,使得电源结构优化、备用容量配置等关键决策变得异常复杂。

2.2系统灵活性资源稀缺性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保证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所需的灵活性资源日益稀缺。传统火电机组除提供能量外,还承担着频率调节、电压支撑等系统性功能,而新能源机组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存在先天不足。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灵活性资源虽然技术成熟,但受地理条件、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其发展速度难以匹配新能源装机增速。需求侧响应潜力受用户行为模式限制,实际可调度容量往往低于理论预期。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周期长,且受制于送受端利益协调难题。灵活性短缺导致系统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可能出现大量弃电,而在负荷高峰时段又面临供电紧张风险。规划中需要量化评估各类灵活性资源的技术经济特性,但现有方法对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的成本下降曲线预测存在较大误差。这种资源稀缺性矛盾在新能源高占比阶段将愈发尖锐。

2.3多能源系统协同复杂性

新型电力系统与供热、交通等其他能源系统的耦合程度不断加深,带来跨领域协同规划的复杂性。电制氢、电动汽车等新型用能设备的普及,使电力负荷特性发生结构性改变。热电联产机组在冬季供暖期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而区域供热管网的惯性特征又可能为电力系统提供额外灵活性。多能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时空尺度转换,例如氢能储能可实现周级或月级的能量转移,但其能量转换效率损失必须纳入整体经济性评估。规划过程中需要构建电-热-氢耦合的系统模型,但各能源子系统往往由不同主体管理,存在数据壁垒和标准差异。市场机制方面,碳市场、绿证交易等政策工具与电力市场的交互影响尚未形成成熟分析方法。这种多维度耦合使得传统电力系统规划方法不再适用,需要开发新的协同优化理论与工具体系。

3基于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路径

3.1电源规划

电源规划是电力系统长期规划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需要考虑新能源的开发建设情况和目前可用的传统能源情况,以制定可行的电源规划。对于光伏、风电和水电等新能源,应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利用小时和装机容量等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对于燃煤的传统能源,应限制其装机容量和利用小时,并逐步推进煤电退役,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电源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环境友好性三方面因素。对于光伏电站布局,应重点评估太阳能资源分布、土地可用性和电网接入条件,优先在光照资源丰富区域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同时在负荷中心周边适度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开发需结合风能资源图谱,在风能密度高的区域集中开发陆上风电,沿海地区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项目。水电规划要统筹考虑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开发具有调节能力的抽水蓄能电站。传统煤电应严格控制新增装机,通过等容量替代方式逐步优化存量机组结构,优先关停能效低下、排放超标的老旧机组。

3.2电网结构优化规划深度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电网结构优化需要采取多维度系统性策略,在特高压电网建设方面,应针对西部北部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需求,构建多回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输电通道,重点解决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外送瓶颈。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需突破多端柔直系统协调控制、直流断路器国产化等关键技术,在海上风电集群接入、城市电网分区供电等场景开展示范工程。配电网智能化改造要建立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技术标准,开发含高比例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软件,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农村电网升级重点建设智能台区示范项目,开发适应分布式光伏接入的低电压治理方案,构建县域可再生能源消纳评估体系。电网灵活性提升需要优化无功补偿设备布局策略,研发新一代STATCOM装置,建立电网调节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同步推进数字孪生电网建设,开发考虑新能源不确定性的电网规划仿真平台,实现规划方案动态评估与滚动优化。建立电网基础设施共享机制,统筹考虑输电走廊、变电站用地等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3.3储能系统配置规划深度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配置需要建立全场景、多层次的解决方案,短时储能领域重点攻关高安全长寿命电池技术,开发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建立电池健康状态在线监测平台。飞轮储能应突破磁悬浮轴承等关键技术,在数据中心等重要负荷保电场景开展应用示范。中时储能要推进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化应用,解决储热换热系统效率提升等核心问题。液流电池需突破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建立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标准体系。长时储能重点布局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开发适应新能源消纳的变速抽蓄机组。熔盐储热要完善光热发电与储热协同运行模式,探索工业蒸汽供应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氢储能需突破电解槽效率提升、高压储氢设备等关键技术,构建电-氢-电全链条示范工程。规划方法上要开发考虑时空耦合的储能优化配置算法,建立储能价值量化评估模型,制定分区域分场景的储能配置导则。同步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容量租赁、共享储能等新型商业模式。

3.4需求侧管理规划深度分析

需求侧管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核心在于唤醒各类负荷资源的调节潜力。工业用户领域需要建立分级分类的负荷特性数据库,针对电解铝、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开发分钟级至小时级的多时间尺度调控策略。通过建立需求响应交易平台,实现工业可中断负荷的市场化交易,并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响应量认证系统确保数据可信。商业建筑领域应构建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标准体系,集成空调、电梯等主要用能设备的智能控制模块,形成区域级商业建筑群控云平台。居民侧需推进智能电表和家庭能源网关全覆盖,开发居民负荷聚合商商业模式,通过APP交互实现用户友好型需求响应。交通领域重点建设车网互动示范工程,开发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智能调度算法,建立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以保障参与调节的安全性。技术层面需突破负荷精准预测、分布式资源聚合控制等关键技术,管理层面要建立需求响应效果评估体系和用户补偿标准,通过试点示范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

3.5市场机制设计规划深度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创新需要从多层次展开系统性重构,电能量市场改革应着力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架构,重点突破传统电力市场的时空局限性,开发结合新能源波动特性的精细化定价模型,实施更短周期的市场出清机制以提升系统灵活性。容量市场建设需突破传统单一容量补偿模式,建立包含发电容量、调节容量和备用容量的多元保障体系,研究开发基于可靠性需求的容量需求曲线,设计适应不同技术特性的差异化容量定价方法。辅助服务市场拓展应系统规划服务品种谱系,在传统调频调压服务基础上新增惯量响应、快速爬坡等新型服务产品,构建基于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价体系。市场主体准入机制需要与时俱进,为储能电站、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市场主体制定专门的技术规范和交易规则,开发适应分布式资源的聚合交易平台。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应实现环境价值的市场化体现,完善绿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研究绿证与碳减排量的转化机制。跨区域市场协调需要重点解决行政壁垒问题,优化输电权分配机制,建立区域协同出清模型,形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市场格局。市场监管体系创新应着重防范市场风险,开发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涵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置的全流程监管机制。为确保市场机制持续优化,需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市场规则设计,最终形成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提升经济效率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结束语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各环节协同推进。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政策引导,逐步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现代电力体系。未来应持续完善技术标准、创新商业模式、健全市场机制,推动电力系统向更清洁、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饶曙勇,王志敏,等.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24,52(05):78-82.

[2]马勇,谢永和,王芳.绿色动力,蓝色梦想:探索中国海上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之路[J].中国舰船研究,2024,19(04):1-2.

[3]骆荣.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J].产业创新研究,2024,(14):66-68.

[4]黄丽蒙.新能源开发中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措施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18):76-78.

[5]夏晗,潘陈志,冯加章.基于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长期规划模型[J].自动化应用,2024,65(01):90-92.

[6]黄前锋,喻国辉,余景瀚,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节能措施分析[J].电工技术,2023,(S1):274-276.

[7]陈敏.浅析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电气节能路径[J].石河子科技,2023,(06):26-27.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