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与复杂度日益提升,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应对进度把控、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大型工程项目中多专业协同施工的复杂性导致进度管理难度增加,而隐蔽工程的质量隐患也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及时发现与解决[1]。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工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其通过构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映射模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质量与安全隐患,从而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方向转型[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构建与效能评估,以期为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数字孪生技术理论
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以数据化描述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手段,通过创建与物理实体完全对应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分析、管理与控制[3]。其核心特点包括实时性、双向映射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时性体现在物理实体与数字模型之间的动态同步,确保数据始终反映最新状态;双向映射则强调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均可引发另一方的响应与调整[9]。此外,数字孪生技术依赖于多种关键支撑技术,如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物联网提供海量实时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能力,为数字模型的构建与更新奠定基础;大数据分析则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决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优化与智能推理,进一步增强数字模型的预测与仿真能力[3]。这些技术的协同作用使数字孪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2.2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明确的任务与独特的特点[1]。在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项目目标、制定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强调战略性与前瞻性;设计阶段则侧重于将规划方案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图纸与施工文档,需要高度的专业化与精细化[2]。施工阶段是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涉及进度管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其特点在于复杂性与动态性。运营维护阶段则关注工程项目的长期性能表现,包括设备维护、故障预测与优化改进,旨在延长工程寿命并提升运行效率[1]。各阶段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整体项目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强调各阶段的协同与整合,以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最优目标[2]。
3. 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构建
3.1 规划与设计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阶段,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虚拟模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高精度映射,从而为方案优化和设计精准度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具体而言,数字孪生平台能够整合多维数据,如地理信息、环境参数和工程需求,形成可视化的虚拟场景,使规划人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1]。此外,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孪生模型还可以对建筑结构、设备布局等进行精细化设计,并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发现潜在的设计冲突或优化空间[5]。例如,在某建筑生产基地的项目管理中,数字孪生技术被用于设计方案的多次迭代优化,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与质量。这种虚拟规划与模拟设计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后期设计变更的可能性,还为后续施工阶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进度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反馈,数字孪生平台能够实现施工进度的动态跟踪与优化调度。例如,基于三维GIS和BIM融合技术构建的虚拟模型可以直观展示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循环仿真网络对施工计划进行优化调整[8]。同时,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材料质量、工艺参数等,从而实现对质量问题的提前预警。在安全管理方面,数字孪生平台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环境的实时感知与风险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某高海拔高土石坝工程为例,数字孪生模型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10]。
3.3 运营维护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阶段,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为工程设备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数字孪生模型能够通过对运行数据的持续采集与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并生成针对性的维护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工程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优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例如,在某水闸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系统中,数字孪生技术被用于模拟变形、渗流等安全指标的变化过程,并实现了监测报警、预测分析等功能,显著降低了运维成本并提升了管理能力[7]。这种智能运维模式不仅提高了工程项目的可靠性,还为未来智慧化运维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3.4 模型架构与数据流转
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通常由物理层、数据层和模型层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高效的数据流转机制实现信息交互。在物理层,物联网设备负责采集施工现场及运行阶段的实时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层进行处理与存储。数据层则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整合与建模,为模型层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1]。在模型层,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对物理实体的高精度仿真,实现了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与优化。例如,在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平台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显著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与精度[6]。这种分层架构与数据流转机制不仅确保了信息的高效传递,还为模型的扩展性与兼容性提供了保障。
4. 管理模型的效能评估
4.1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衡量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的效能,需从多维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成本维度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与经济效益,通过对比预算与实际支出,评估模型对成本控制的支持作用[1]。进度维度重点考察项目各阶段的完成时间与计划时间的契合度,分析模型在优化进度管理方面的贡献。质量维度则聚焦于项目交付成果的符合性与可靠性,衡量模型对质量风险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安全维度着重关注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与设备安全,评估模型在安全隐患识别与应对中的表现[7]。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为准确评价管理模型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4.2 评估方法选择
在众多评估方法中,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较为常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与比较,最终得出各方案的权重排序。该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能够有效处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情况[7]。模糊综合评价法则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具有模糊性的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它通过建立隶属度函数,将模糊信息转化为定量数据,从而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全面评估。考虑到工程项目管理涉及众多不确定因素与模糊信息,本研究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主要评估方法,以更准确地反映管理模型的效能。
4.3 不同场景下的效能分析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模型在不同工程项目场景下的效能进行量化分析。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场景中,模型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显著提高了施工进度管理的精准度,有效降低了成本超支风险,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1]。在商业建筑运维场景中,模型凭借其对设备状态的精准预测与维护计划的优化,大幅延长了工程使用寿命,但在应对突发运维事件时,决策分析的精度仍有待提高[7]。通过对比不同场景下的效能表现,发现模型在规划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均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特定场景下仍需针对性地优化与完善。
5. 实际应用问题与应对策略
5.1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这些数据不仅包含工程项目的几何信息、物理属性,还涉及敏感的运行状态和运维记录。因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数字孪生应用中的关键挑战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非法访问、篡改以及恶意攻击等[4]。例如,在基于数字孪生的水闸工程安全管理系统中,若监测数据被篡改或泄露,可能导致错误的安全评估结果,进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决策支持[4]。此外,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广泛部署,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也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的威胁。
为应对上述问题,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被广泛认为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14]。同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能够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限制其对数据的访问范围,从而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此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也被引入到数字孪生系统中,用于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14]。通过结合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字孪生应用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5.2 技术集成难度
将数字孪生技术与现有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在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当前,许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存在格式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为数字孪生技术的集成带来了显著的技术障碍[6]。例如,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中,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平台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BIM模型中的几何数据以及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然而,由于这些数据在结构、格式和语义上的差异,直接集成往往会导致数据冗余、信息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等问题[6]。
为解决这一问题,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是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模型和接口协议,可以有效减少数据格式不兼容带来的问题。此外,采用中间件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中间件作为一种连接不同系统的软件组件,能够在数据层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例如,在高速公路建设管控平台中,基于云平台的中间件技术被用于集成GIS、BIM和IOT技术,从而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提升了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管理效率[15]。通过结合统一标准与中间件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孪生技术与现有系统集成的难度,推动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5.3 人员接受度问题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接受和支持。然而,由于技术复杂性较高且对传统工作模式产生较大改变,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其接受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5]。研究表明,影响人员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认知不足、培训资源匮乏以及对新技术的不信任感等。例如,在某建筑生产基地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尽管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项目调度的自主性和预测性,但部分管理人员因缺乏相关技术背景而对其持怀疑态度,导致技术应用效果未能完全发挥[5]。
为提高人员对数字孪生技术的接受度,加强培训和技术推广是关键措施之一。通过组织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课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数字孪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从而增强其对技术的信心。此外,展示成功的应用案例也是提升接受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变电站智慧监控平台的试点建设中,通过展示数字孪生技术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中的实际成效,成功说服了相关人员接受并支持该技术的应用[14]。通过结合培训与案例展示,可以有效克服人员接受度问题,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运营维护阶段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该模型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与反馈,显著提升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阶段,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动态监测与安全隐患的提前预警;在运营维护阶段,则可通过预测性维护延长工程资产的使用寿命[1][7]。此外,效能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成本控制、进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6.2 未来展望
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随着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可能。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为数字孪生平台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安全与透明性,而5G技术则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数据传输与实时交互,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2][3]。另一方面,该模型的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拓展,涵盖更多类型的工程项目,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业综合体管理等。这些发展不仅将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向更加智能化与精细化方向迈进,还将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丽;聂慧梓;魏雷涛;刘爱国.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11):8-10.
[2]颜剑.数字孪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7):5-7.
[3]罗维.数字孪生在系统全周期管理的应用[J].产业创新研究,2022,(10):90-92.
[4]张诗媛;邓鹏.基于数字孪生的水闸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水电能源科学,2024,42(3):123-127.
[5]庄国钲.浅谈数字孪生技术在某建筑生产基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22,(4):129-132.
[6]蔡运忠;程扬;梁爱萍;董良泼.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23,23(8):19-23.
[7]刘占省;史国梁;杜修力;焦泽栋.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理论体系与实现方法[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24,46(1):46-57.
[8]杜成波.基于数字孪生的高海拔高土石坝工程施工管控探索[J].人民黄河,2023,45(12):124-129.
[9]戴璐;邵一夫;郭宇元;徐志红;赵琪;张兵;杜德岩;梁天.基于数字孪生的卫星装备智能设计系统[J].兵工学报,2022,43(S02):139-145.
[10]徐建江;尹习双;刘金飞;钟桂良.基于数字孪生的风电建设智能协同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J].太阳能学报,2024,45(6):536-543.
[11]李海峰.中美数字孪生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兼论基于结构话题模型的文献主题数据挖掘方法[J].情报杂志,2022,41(1):156-163.
[12]黄启松.智慧城市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探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4,(1):66-69.
[13]王晓君;张耕野;王东.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应用,2024,7(3):126-128.
[14]刘云飞;郭易木;林冬阳;沈文韬;季天程;杨睿博.一种新型数字孪生模型在基建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6(6):112-118.
[15]姜凤霞;牟文波;杨宝;范芮;陈世达;李佳书.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公路建设管控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交通科技,2022,(1):20-25.
作者简介:朱荔冬(1991—),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