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放式阅读的可行性
DOI10.12428/kcjyyyy2025.09.054,PDF 下载: 24  浏览: 98 
作者斯琦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式阅读可行性
摘要:

一、加强互动交流阅读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能助力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储备,还能有效推动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常采用“统一化”的教学策略,将既定的知识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课堂互动环节严重缺失,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效果。为此,教师需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固化框架,构建以互动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基础等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放式阅读教学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大胆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独特见解与疑问;通过师生间的深度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逐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教师需主动走进学生群体,全面且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状况及思想变化,依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支持。例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生命的礼赞》教学前,教师可提前布置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朗读熟悉文本内容,在初步感知文本情感与主旨的基础上,教师再开展深度文本分析,既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开放式阅读教学有一项核心优势,那便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剖析”,在传统教学里,教师大多时候会预先设定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乃至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进行机械记忆就行,这样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还使得阅读变成了一项枯燥的任务。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例子,这篇散文当中蕴藏着作者对于生命意义、苦难价值以及亲情等深刻思索,情感深沉且内涵颇为丰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里,教师有可能会直接总结得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母亲的愧疚”这样的结论,然而这种结论式的讲解方式,没办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从绝望逐渐走向释怀的心理变化历程。在开放式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不进行任何解读,而是为学生设计一些剖析性的问题,像是“作者为什么大多时候独自前往地坛?地坛在作者的生命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中多次提及母亲的‘无言’,这些‘无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展开自主剖析,例如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坛景物的段落,剖析“剥蚀的朱红门壁”“淡褪的琉璃”与作者当时心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梳理作者对于“死亡”看法的变化,从“一心想死”转变为“决定活下去”,找出促使这一转变发生的关键事件以及语句。

在剖析《我与地坛》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仔细认真地逐字逐句研读文本,并且主动积极地查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地坛的历史背景等课外资料,如此才可理解作者把个人苦难与地坛的沧桑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意图,有的学生会留意到“母亲悄悄来找我,又悄悄离开”这个细节,体会到母亲那种想陪伴又怕打扰的矛盾心理、学生可能会对“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有独特的感悟,然后联系自身经历去谈论对生命的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提供标准答案的人,而是变成剖析过程的引导者,依靠追问“你从哪个细节得出这个结论?”“以及其他角度可以解读吗?”,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这样自主剖析的过程,让学生对《我与地坛》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还培养了他们信息筛选、逻辑分析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深化文本多元解读维度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人生阅历以及思维能力,这使得他们可针对文本里的人物、情节以及主题形成个性化的认知,而开放式阅读恰好为这种个性化认知搭建起了一个可以进行表达与碰撞的平台。

以《鸿门宴》作为实例,这篇文章向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往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围绕“刘邦的隐忍且机智”以及“项羽的刚愎自用”来展开的,把“鸿门宴”判定为“楚汉相争的关键转折点”,这样的解读虽说契合主流观点,然而却对学生认识人物的复杂性造成了限制。在开放式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跳出那种“非黑即白”的人物评价框架,从更多不同的维度去解读文本,举例来说,针对“项羽为什么放走刘邦”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细节以及历史背景来进行多元的分析。

有学生或许会依据项羽的性格特点,觉得他存有“妇人之仁”,错失了诛杀刘邦的绝佳时机,然而,也有学生可能会结合项羽的身份背景来考量,项羽身为楚国贵族的后裔,深受“义”与“礼”的熏陶,认为在宴会上诛杀刘邦是有失“诸侯之礼”的行为,并不符合他“霸王”的尊严,另外,以及学生可能会关注到当时的局势状况,项羽尽管兵力强盛,可诸侯联军人心并不齐,要是贸然诛杀刘邦,可能会引发其他诸侯的猜忌,对他巩固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为促使多元解读得以深入,教师可引入不同学者针对《鸿门宴》的研究观点,例如有学者觉得“刘邦得以逃脱,并非仅仅归因于项羽的失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良、樊哙等人进行的周密谋划”,以及学者认为“鸿门宴的最终结局其实早已注定,项羽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共同致使他不会诛杀刘邦”。借助让学生对比不同观点并且结合文本细节展开辩论,学生可更为全面地领会《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形象,还可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多元解读的过程,使得语文阅读不再是“标准答案的简单复制”,而是“思想相互碰撞的盛宴”,切实体现了语文教学所有的人文价值。

四、链接生活实际,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放式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际联系,实现“从阅读到应用”的转变。高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文本与生活相连可让阅读更具现实意义,助其理解生活、应对困惑。

以《赤壁赋》为例,该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有人生感慨与豁达心境。传统教学侧重讲解文体特点、手法和苏轼性格,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难领会其中智慧。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文本与生活的链接”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让学生分享“遭遇挫折”经历,如考试失利、比赛失败、与朋友矛盾等,引导思考面对挫折的心情和应对方式。随后,引领学生回归《赤壁赋》,剖析苏轼被贬黄州时心境变化,从暂时释怀到人生感慨,再到豁达顿悟。

当学生对苏轼心境变化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苏轼所呈现出的豁达态度,对于我们在应对生活里遭遇的挫折时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学生们或许会结合自身经历发表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与其只是一味地抱怨并且陷入沮丧情绪之中,倒不如像苏轼那样,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方式,去看到自身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将挫折视为成长的契机”,以及学生可能会讲:“当与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不妨借鉴苏轼‘寄蜉蝣于天地’的那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跳出个人当下的情绪,从更为长远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学会包容与理解他人”。

教师若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可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挫折中的成长”作为主题,结合对于《赤壁赋》的感悟以及自身经历,创作一篇短文或者演讲稿,在写作以及演讲的进程中,学生要把文本里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把阅读的感悟和生活的体验融合起来,切实达成“读、思、写、说”的一体化。这种“链接生活的开放式阅读”,会让《赤壁赋》的教学更有温度,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实用价值,学会用文学的智慧照亮生活。

五、借助经典文本,传承文化基因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它们是文学瑰宝和民族文化基因载体。开放式阅读教学要借助这些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它不同于传统“逐字逐句翻译、背诵文化常识”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体验中传承文化基因。

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该赋以阿房宫兴建到毁灭为线索,批判秦王朝骄奢淫逸,警示统治者“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蕴含深刻历史教训与民本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着重讲解赋的铺陈手法、对比技巧和“借古讽今”目的,但学生难领会文本背后文化意义。而在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从“文化传承”角度设计多层次教学活动。

首先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语境”,借助查阅资料的方式去了解阿房宫的历史背景、秦王朝的统治特点以及杜牧所处的晚唐社会状况,以此让学生清楚:杜牧创作《阿房宫赋》并非单纯对历史进行描写,而是借秦王朝的覆灭,讥讽晚唐统治者的奢靡腐败,呼吁统治者重视民生。这一步骤可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到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存在紧密关联。

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挖掘文化内涵,深入剖析《阿房宫赋》里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举例来说,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中体会“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里面体会“以史为鉴”的历史智慧,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这样的描写当中,反思“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文化研讨会”,让学生围绕“《阿房宫赋》中的文化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展开讨论,结合当前的“反腐倡廉”政策,讲讲“反对骄奢淫逸”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说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秦王朝过度消耗资源”的对比。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传承文化基因”,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以“身边的文化传承”作为主题,去寻找生活里体现《阿房宫赋》文化智慧的案例,像学校的“节约粮食”活动、社区的“历史文化宣传”等,然后制作一份手抄报或者短视频,在实践进程中,学生要把文本中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切实达成“从理解文化到传承文化”的转变。这种开放式阅读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阿房宫赋》的文学知识,还让他们在主动探索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高了文化自信。

六、依托经典文本,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要求,开放式阅读是培育此能力的关键路径。经典文本含丰富审美元素,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品味、分析这些元素,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与传统“教师讲解审美特点”模式不同,开放式阅读更重学生“亲身感受”,让学生在个性化体验中形成审美判断。以《滕王阁序》为例,其语言华美、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审美价值高。传统教学中,教师逐句剖析文中语句,这种“分解式”讲解常破坏整体审美意境,使学生难体会骈文整体美感。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审美体验”入手设计沉浸式教学活动。

起初教师可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滕王阁序》的语言之美,在朗读之前,教师不进行任何讲解,而是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教师或者音频的朗读,感受“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所呈现出的庄重典雅,“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所呈现出的气势磅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蕴含的宁静悠远。朗读完毕后,让学生分享自身的直观感受——“你从朗读中听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学生或许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话,使我好像看到了晚霞布满天空、孤雁展翅飞翔的画面,十分美丽”,也或许会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句话,读起来很有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品味审美元素,结合文本细节来分析《滕王阁序》的审美特点,例如在语言美这一方面,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用典句以及炼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运用对偶手法,简洁清晰地写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读起来十分顺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运用典故,传达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又使语言更具文化内涵。在意境美方面,让学生结合文中景物描写去想象滕王阁的景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描绘出雨后滕王阁清新雅致的样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则描绘出傍晚滕王阁周边热闹且悠远的情景,这些描写共同营造出开阔又优美的意境。

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逐渐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行不通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方式的展开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开放式阅读,鼓励和激发学生,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戚成启.走出"窄化"的情境课堂——对高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2):39-43.

[2]聂鹏.开放式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2019.

[3]周嗣新.高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课内外, 2018(28):233-233.DOI:10.3969/j.issn.1672-1896.2018.28.233.

[4]袁艳.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焕发生命精彩-浅谈如何进行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J].考试周刊, 2017(38):1.

[5]张发军.开放式阅读方式对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J].文理导航, 2021(19):2.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