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基于湖南省4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
DOI10.12428/zgjyyj2025.09.108,PDF 下载: 14  浏览: 157 
作者张婷黄俏
关键词课外活动大学生道德发展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2019年国家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多元价值观等新形势下,高校的道德教育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探究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有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助于探索和建构大学生道德培养机制,对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1.道德发展概念界定

关于道德发展,不同学科之间有不同看法。在本研究中,道德发展指的是人们对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适当的和不适当的逐渐形成一种感觉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内部并由个人推动。本研究定量分析主要基于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即道德发展是高阶原则性推理技能的心理过程。当个体与同环境的互动时,个人内部会重组思维模式,并与内部冲突思想作斗争产生。

2. 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研究

    关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研究国外起步早、且研究丰富。而我国相对于国外研究较晚。魏晓娟对山东省不同地市高校5187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积极向上,多数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集体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和网络道德。但与此同时,个人利益至上、家庭道德和网络道德缺失、道德自律能力缺乏、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赵天哲、宋斌通过对三所高校300余名大学生进行道德现状的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差异化、自我化、趋利化等特点。张露露通过问卷调查西安邮电大学发现,大学生整体积极健康向上、但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部分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研究设计

1.调查工具

本研究特根据中心问题——课外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设计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人口统计学,包括学生的院校、性别、年级、学科大类、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第二部分为学生课外活动经历,包括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兼职、实习、参与教师指导项目情况。第三部分则采用了经典的雷斯特道德定义判断,以此来测试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2.样本特征

调查于 2024年5—7月在湖南省四所高校开展。研究选取了985、211、普通本科院校、大专院校各一所。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在线调查方式,在剔除缺失样本后,共收集了7856个有效样本。其中,985高校占26.6%、211院校占19.3%、普通本科占31.2%、专科院校占22.9%。男、女比例分别为46.1%、53.9%。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31.7%、 28.8%、23.1%、16.4%。从学生专业背景来看,人文社科占38.6%,工学占40.7%,理学占20.7%。从学生文化背景看,第一代大学生占74.9%,第二代大学生占25.1%。从学生的经济背景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35.7%,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64.3%。

3.变量

3.1自变量

自变量为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由学生的年级、学科大类、家庭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组成。

3.2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道德发展,由N2指数表示。这个分数源于对定义问题测试-2(DIT-2)中系列问题的回答得分。本文用的是DIT-SF,其为DIT-2的简化版本,由三个道德困境组成,每个测试总分为10分,共30分。

3.3统计方法

针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问题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用 T 检验和 F 检验分析不同院校、性别、年级、学科大类、家庭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学生的道德发展差异问题。

三、统计结果

通过对四所院校的调查发现(见表3.1),985、211、普通本科和大专院校学生平均N2得分依次为27.28(SD = 16.83)、26.65(SD = 15.85)、23.27(SD = 15.47)、22.53(SD = 14.33),不同院校学生在道德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985高校学生的得分最高。男生平均N2得分是22.55(SD = 18.14),低于女生(女生M=23.99,SD=15.87),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平均N2得分分别为:21.33(SD = 14.76)、22.7(SD = 16.49)、27.41(SD = 16.95)、21.44(SD = 17.51),大三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从学科大类来说,工学、理学、人文社科学生得分依次为24.41(SD = 17.73)、22.01(SD = 15.93)和23.86(SD = 15.31),学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生得分在存在显著差异,非第一代大学生其得分为27.49(SD = 15.05)显著高于第一代大学生22.97(SD = 16.50)。从经济背景方面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N2得分低于非困难学生(其分别为21.75,SD = 17.31、24.78,SD = 15.71,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