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在妇产科技能训练中对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效果与价值研究
DOI10.12428/xdyxyj2025.10.040,PDF 下载: 5  浏览: 97 
摘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value of narrative medicine in the training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kills on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Methods 104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kills train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s,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arrative medicine on this basis. Th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linical operation skil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linical operation skil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narrative medicin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kills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引言:

叙事医学作为医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医务人员通过倾听、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故事,提升人文关怀与临床实践能力。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患者常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对医患沟通与临床决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妇产科技能训练多侧重于操作规范与疾病知识传授,易忽视对患者个体体验的关注[1]。本研究将叙事医学理念融入妇产科技能训练,通过对比分析104例学生的临床能力变化,探讨其在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及操作技能培养中的价值。

1.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参与妇产科技能训练的104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课程成绩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对比

37621e67-098c-4fe6-a384-b7e34541380c.png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模式,包括课堂理论授课、模拟人操作练习及临床见习,重点训练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操作技能。

实验组:在传统训练基础上融入叙事医学理念,具体措施包括:

叙事医学课程:开设4学时的专题讲座,邀请在叙事医学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叙事医学的概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如细读、关注、再现、归属)以及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叙事医学的方法倾听患者的故事,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并将其融入到临床决策中[2]

患者故事分享:组织学生阅读妇产科患者叙事文本(如分娩日记、疾病经历自述),这些文本来源于真实的妇产科患者,记录了她们在患病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困惑和期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思考患者的疾病经历对其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角色扮演与反思: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场景,要求学生扮演医生与患者角色。在角色扮演前,教师会提供详细的病例资料和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在模拟过程中,扮演医生的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叙事医学技巧,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情感支持,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扮演患者的学生则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收获和不足之处,分析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3]

临床实践整合:在临床见习中,鼓励学生主动倾听患者主诉,记录其疾病叙事。学生可以在问诊过程中,引导患者讲述自己的疾病经历、治疗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将患者的叙事作为诊疗的重要参考。同时,结合医学知识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1.3 评价指标

训练结束后,采用以下指标评估两组学生的临床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标准化病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诊断推理、治疗决策及伦理判断能力(满分100分)。

医患沟通能力: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估量表(CGCA),从信息收集、解释说明、情感支持及共同决策4个维度评分(满分100分)[4]

临床操作技能:由资深妇产科医师根据操作规范评分,包括产检、妇科检查、接生及剖宫产辅助操作等(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能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临床能力评分对比(分,±s)

d0ca2619-17a7-495e-9364-60672f0c0c1f.png

3.2 医患沟通维度分析

进一步分析医患沟通能力各维度评分发现,实验组在信息收集、解释说明、情感支持及共同决策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医患沟通维度评分对比(分,±s)

3bbcdf0c-67b8-42e1-a24e-1f894d0d2199.png

3. 讨论

3.1 叙事医学的概念与发展

叙事医学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医生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是通过“细读”、“关注”、“再现”和“归属”四大要素,培养医务人员倾听、理解并回应患者故事的能力。该学科强调将患者叙事融入临床实践,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与“患者”割裂的局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照护模式。其发展源于两方面驱动:一是医学人文回归的呼声,20世纪后半叶,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关系疏离、患者体验忽视等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实证研究证实,叙事能力强的医生更能准确诊断隐匿性病情、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降低医疗纠纷风险。目前,叙事医学已被纳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医学教育认证标准,成为培养“有温度的医生”的关键路径。

3.2 国内外叙事医学开展情况

国际实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自2001年起开设叙事医学硕士课程,要求医学生完成患者叙事写作、反思日记等训练;英国剑桥大学通过“临床叙事小组”促进跨学科病例讨论,将患者故事作为诊疗决策的依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则将叙事能力纳入医师执业能力评估框架,未达标者需补修相关课程。

国内探索:我国叙事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迅速。201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率先开设《叙事医学》选修课,采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模式;2020年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相继在妇产科、肿瘤科等专科中试点叙事医学培训,通过患者故事分享会、医患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共情能力。本研究所在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亦通过“叙事医学课程+临床实践整合”模式,验证了其对学生临床能力的提升效果。

3.3叙事医学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病例分析测试中表现出更强的诊断推理与治疗决策能力。叙事医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患者故事中的情感线索与社会背景,帮助其理解疾病对个体生活的多维影响,从而在临床决策中兼顾医学证据与患者偏好。例如,在处理妊娠期糖尿病病例时,实验组学生更倾向于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并关注患者心理压力,而非单纯依赖药物控制血糖,体现了叙事医学对“以患者为中心”思维模式的塑造作用[5]

3.4 叙事医学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强化

医患沟通是妇产科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实验组学生在信息收集、情感支持及共同决策上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叙事医学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通过角色扮演与患者故事分析,学生学会识别患者未言明的需求(如对分娩疼痛的恐惧或对胎儿健康的担忧),并采用非技术性语言(如比喻、类比)解释医学概念,从而增强患者信任感与治疗依从性,如在产前咨询中,实验组学生更主动询问孕妇的分娩期望,并与其讨论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而非仅告知医学建议[6]

3.5 叙事医学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间接影响

尽管叙事医学不直接涉及操作技巧训练,但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操作评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可能与叙事医学对学生整体临床素养的提升有关。首先,通过理解患者对操作的恐惧与期待,学生能在操作中更注重细节,如在剖宫产术前,患者往往对麻醉安全存在担忧。经过叙事医学训练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患者的这种担忧,在术前会更加耐心地向患者解释麻醉的过程、安全性和可能出现的风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7]。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力度和速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其次,叙事医学强调的反思性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分析操作中的不足。学生在完成临床操作后,会回顾整个操作过程,思考自己在操作中是否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是否充分考虑了患者的感受等。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形成“实践 - 反思 - 改进”的良性循环,如学生在进行妇科检查后,可能会反思自己在检查过程中是否动作过于粗暴,是否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从而在今后的操作中更加注重操作的轻柔性和规范性[8]

本研究表明,将叙事医学融入妇产科技能训练可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尤其在医患沟通与伦理决策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叙事医学在不同专科训练中的应用模式,并结合长期随访评估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文,李长瑾,陈蓓蓓,等.叙事医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09):678-683.

[2]唐宋.叙事医学在临床医学学生培养中的效果研究[J].大学,2022,(20):41-44.

[3]宋玉春,李雪芹,张赟.叙事医学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02):116-119.

[4]张雪芳,穆博然.叙事医学课程在妇产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24,38(04):109-112.

[5]罗娟,杨进,何平林,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叙事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究[J].科学咨询,2022,(23):175-177.

[6]李励,陈于,刘胜楠,等.叙事医学融入妇产科教学查房的探索与体会[J].叙事医学,2024,7(03):186-189+213.

[7]陈娟,朱兰.叙事医学教育概况及其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0,40(08):1140-1143.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20.08.032.

[8]李瑛丽.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健康教育在妇科门诊优生优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05):1072-1075.DOI:10.13404/j.cnki.cjbhh.2023.05.02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