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现代事业单位在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事业单位虽然获得了许多的机会但其发展的速度日趋减缓。对于现代事业单位来说,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在于事业单位的创新和管理。而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都参考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方式,全面考核所有在岗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各项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将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重点。事实上,由于事业单位数量庞大、职能各异,很难形成统一的考核评估框架与绩效指标体系,应该根据各自的单位特点和业务领域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绩效管理模式。
在绩效考核方法上,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法还是采用得分、评语法。这种方法存在许多的缺陷,比如:考核的过程就像走流水线一般,简单、可信度不高以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和缺陷。具体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将视考核内容而定。
在绩效考核程序上,通常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先由被考核对象按照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逐项进行自我评估,列出进展情况和自评分值。自评报告提交后,再由专业的考核小组对自评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在参考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建议考核结果。经与被考核对象就考核结果反复沟通达成一致后、形成最终的考核结论。
此外,绩效管理的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绩效结果的反馈,在进行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这个重要环节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而仅仅只是在年底的时候将这个结果作为对员工的奖金发放以及升职的参考数据,这样不仅不能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也不利于对绩效的改善。
二、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缺乏客观性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主观意识上的主导比较强,在考核评价工作中严重缺乏客观性,往往导致绩效管理工作会失去其准确性。通常来说,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计划阶段,管理人员对绩效目标的设定就存在了严重的主观性,致使最终的评价结果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绩效设定的周期不一样,考核指标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绩效的设计上,管理人员经常会受到个人作风的影响,对绩效指标的制定存在一定的误区,并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主观意识较强,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智能化较弱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由于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智能性较弱,这就容易导致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不足。而且由于事业单位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水平不高,网络信息技术不强,这些都会导致在进行绩效管理时的力不从心。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以往受到传统绩效管理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因此导致开展信息化管理水平时存在一定的阻碍,现代化水平低下,影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效率,这些都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3.绩效管理思想滞后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事业单位运用对于绩效管理思想的运用还处于起步时期,也没能体现能够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使得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得不到良好地引领,工作质量和成效明显弱化。并且些事业单位也没能深化了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继而将绩效管理者主观考评确定为例行形式化考核,也自然没有切实体现其现实意义。尽管有的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也仅将着重关注点落实到了考评结论方面,轻视了管理的现实意义,使得绩效考评不能体现中肯、真实的成效。
三、大数据时代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进的措施
1.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的制度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和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形式是息息相关的。首先,要对考核人员进行清楚的定位,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让考核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还能促使其认识到考核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在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避免出现不公平考核的不良现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事业单位内部的绩效管理,就需要不断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从数据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能够充分地知晓信息数据的类型,从而为后期的决策工作奠定基础。进入大数据时代,对人力资源进行绩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事业单位人员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工作,而且通过绩效管理,也能够让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2.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绩效数据的利用率
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提高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绩效工作的效率,保障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此外,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大数据技术水平,及时地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活动,使管理人员在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能够得心应手,能够高效的分析和处理绩效数据,从而提升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在大数据环境下,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应该充分地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努力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数据基本信息、人员的动态数据信息,并且做好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促进信息处理的客观性。另外,还需要做好事业单位员工个人信息的实时更新。从员工入职开始就为员工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存人数据库中,对员工出现的调动和变更进行实时的数据更新,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员工的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应该督促人员信息的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
3.转变绩效管理理念
在大数据技术盛行的潮流下,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阶层人员都需要进行创新工作思想和结构的优化,并且将大数据技术充分的融入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结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切实提高绩效管理质量和强化绩效管理成效。因此单位管理阶层人员就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将大数据技术切实落实到绩效管理各个环节中,此外还要体现高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柔性化的态度开展绩效管理,而不是刻板化的实行。
不仅如此,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密切结合现代发展趋势,需要主动创新管理思想和模式,借助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从而促进主体人员能够意识到:内部管理人员与单位主体人员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时常沟通实时掌握主体人员的工作发展态势,而主体人员也会在具体沟通中,对本身发展方向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谢新生.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及其创新[J].人力资源,2019 (16): 82-83.
[2]马洪梅,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J].科技资讯,2018. 16 (3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