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网络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大数据技术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一些商家却利用这一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不公平的价格歧视,即所谓的“大数据杀熟”。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大数据杀熟”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议,以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大数据杀熟”的概念特征
1.1“大数据杀熟”的概念
“大数据杀熟”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价格歧视现象。它指的是商家或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进而实现个性化定价。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商家或平台会对老用户或高频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以此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行为在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网约车等领域尤为常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大数据杀熟”的特征
“大数据杀熟”的特征表现为一种隐蔽而复杂的价格歧视行为。它不同于传统的价格歧视,后者往往基于明确的群体划分,如学生优惠、会员价等,“大数据杀熟”则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购买历史、浏览记录等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和定位,进而实现个性化的定价。这种定价方式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消费者很难察觉到自己正在被“杀熟”。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消费者即使察觉到了价格差异,也难以证明这是商家故意为之。这使得“大数据杀熟”成为一种难以被监管和打击的行为。“大数据杀熟”体现了商家对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追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消费者剩余则被消费者所享有。然而,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商家有可能通过“大数据杀熟”等手段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二、“大数据杀熟”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完善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它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商业机构进行精准营销和决策的关键依据。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重要性,它也成为了被滥用和泄露的高风险对象。目前,尽管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自身信息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往往在使用各类应用或服务时,轻易地同意了相关隐私政策,从而将自己的信息暴露在了商家的视野中。另一方面,一些商家或平台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信息时,并未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存在故意泄露或滥用消费者信息的行为。这种信息保护的不完善,为商家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提供了便利。
2.2 平台利用算法不透明侵犯消费者权益
“大数据杀熟”的核心在于商家或平台利用复杂的算法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定价。由于算法的高度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消费者很难了解其中的运作机制和定价逻辑。一些商家或平台正是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不透明的算法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等,制定出不同的价格策略,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商家或平台可能会滥用算法权力,故意提高某些消费者的价格,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无法了解算法的具体细节,往往难以察觉到自己被“杀熟”,即使察觉到了,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维权。
三、“大数据杀熟”背景下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3.1 健立投诉处理机制
针对“大数据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设立专门的投诉渠道,如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投诉。这些渠道应保持畅通无阻,确保消费者的声音能够被及时听到。其次,应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一旦收到消费者的投诉,相关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核实情况,并及时给予消费者反馈。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商家或平台,应依法进行处罚,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以儆效尤。此外,还可以建立消费者维权志愿者队伍,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维权行动,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与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
3.2 强化数据和算法的监管制度
“大数据杀熟”现象的产生与数据和算法的滥用密不可分,因此强化数据和算法的监管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强化数据和算法的监管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收集和使用规范。商家或平台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数据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数据的用途和范围,并征得消费者的明确同意。二要建立数据审查机制,对商家或平台收集的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合法性和合规性。对于违规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行为,应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三要加强对算法的监管和审核。要求商家或平台公开其使用的算法原理和逻辑,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存在价格歧视等不公平行为的算法,应及时进行整改或取缔。四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数据和算法进行独立评估和监督,确保其公正性和客观性。这些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3 加大对“大数据杀熟”的处罚力度
为了有效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发生,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尤为重要。一方面,应提高违法成本,建立联合惩戒机制。通过设定高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让商家或平台在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敢轻易触犯法律红线。对于多次违法或情节严重的商家或平台,可以采取限制其市场准入、吊销营业执照等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同时,还可以将其列入失信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让其在市场上失去信誉和立足之地。还应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配合,形成对“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的合力打击。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举办讲座、发布消费提示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举报违法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
四、结语
“大数据杀熟”是大数据时代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杀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遏制商家的不正当行为,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的日益完善,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时代。
参考文献
[1] 朱建海 .“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21(01).
[2] 梅夏英 .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 [J]. 中国社会科学,2016(9).
[3] 廖建凯 .“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困境与出路——从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到经营者算法权力治理 [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01).
[4] 陈佳楠 . 电商平台经营者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 [D]. 西南政法大学,2020.
作者简介:全晓雯(1994—),女,汉,辽宁大连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