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DOI: 10.12721/ccn.2021.1570013, PDF, 下载: 299  浏览: 3581 
作者: 耿垭鑫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晋城市;SWOT分析法
摘要: 晋城市作为一座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极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应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调查,收集晋城市旅游业发展各项指标的历年数据,总结归纳出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东经 110°55′~113°37′,北纬 35°11′~ 36°04′,东西宽160km,南北长100km,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晋城市蕴含着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河流纵横,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m3,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现辖城区、高平、泽州、阳城、沁水和陵川六县,总面积9,490km2,总人口230万。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晋城市发展多项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快速,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被誉为山西的小香港,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当前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1)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3)国内外旅游人数增长势头良好;(4)假日旅游进一步繁荣;(5)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一、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处在山西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南部、东部挨着河南省,西部和运城、临汾接壤,北部紧邻长治,在晋城市周围的城市中,长治、运城、郑州、济源、洛阳等,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强,客源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晋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其中野生动植物数量十分可观,素有“生物资源宝库”的美誉。人文历史悠久,晋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早在两万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留下了皇城相府、湘峪古堡、王莽岭、古战场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有:神话故乡、古建瑰宝、明清古堡、古战遗址。

(二)劣势分析。产业结构不均衡,晋城市主要发展钢铁、煤炭、电力、铸造业等产业,工业是其支柱产业。尽管近年来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占比最大,产业结构不均衡。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多数游客通常是半日游、一日游的形式,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较短,没有对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且景点分散孤立,没有形成景区集群。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数字化建设落后。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景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与日俱增。

(三)机会分析。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7.4%。政策支持,如今,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国家的宏观政策,为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周边地区的竞争,晋城市的景区受到来自省内、省外的双重威胁,不免就会出现同质化竞争的现象,而晋城市与周围知名景区相比,竞争力则相对较弱。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旅游娱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趋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也无法使游客满意。

二、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一是以炎帝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寻根问祖高平,拜谒炎帝祖陵。二是以“长平之战”古战场为代表的古战遗址——寻迹长平之战,珍爱世界和平。三是以皇城相府为代表的沁河流域古堡人文景观群——百里沁河古堡,皇城民居瑰宝。四是以王莽岭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观群——奇绝太行风光,天脊至尊清凉。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清凉圣境。五是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生态山水,休闲宜居康养。

(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交通网络,晋城市应坚持需求导向,交通先行,注重城际城乡有机联系,打通城际间、县区间、景区间交通网络,形成大交通格局,并全面推进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工程。强化数字建设,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智能系统,互联网+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使得旅游资源信息公开、透明、实时、共享,为游客信息获取提供更加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的途径。

(三)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门的旅游人才,打造专业的宣传团队,拓宽旅游品牌的宣传渠道,采取多种手段强化省内、省外多元化的营销宣传,搭建起晋城市对外沟通交流和品牌宣传的桥梁。

(四)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完善监督服务体系,严格规范景区服务质量,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价,严格监督,及时改进,切实加强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素质。

(五)开发与保护并举。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晋城市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以保障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为基础,进行适度开发,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黄晓路.麻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7(26):122-123.

[2]梁洪明.济宁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3]谭良贵,冯文嵩,傅中平.广西旅游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2):111-113.

[4]王义川.山西省晋城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7.

[5]赵丽华.从战略上思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布局——以晋城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7(2):40-43.

[6]张学士.青海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178(01):75-77.

[7]侯丽等.山西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1): 119-121.

[8]孙彬,王东.文明旅游的大数据体系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5):51-57.

[9]文婷,王晶晶.全域旅游视角下娄底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J].区域治理,2019(11):49-51.

[10]张建英.“互联网 +”助力全域旅游的时空平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