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
摘要: 水土保持工作是在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田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时期下,基于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关注焦点。基于此,以下对基于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呈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调科学规划、多元协同、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土保持工作正在实现从传统保护导向到综合治理导向的转变。这将促进水土保持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新标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强调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求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建立严格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管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对弃渣场选址和取土场设置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取消了直接影响区,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界限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水土流失防治六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需求,增加了表土保护率和渣土防护率两项指标。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布局等相关要求。对整体内容进行了简化,由原来的12章简化为8章,对水土保持监测定点、总体与分区措施布局、监测频次等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量化。对水土保持相关措施变更相关事项进行了明确。

2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常见问题

2.1项目水土保持评价问题

水土保持评价是在项目实施前进行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项目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与治理措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水土保持评价存在以下常见问题: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可能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较差,难以形成统一的水土保持管理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水土保持工作的不连贯性和难以衡量其效果。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有些评价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全面、不精确,模型建立不准确等问题存在。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无法准确反映项目对水土资源的潜在风险和影响情况,使得后续的水土保持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2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问题

有些地区或项目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监测可能过于依赖人工观察,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这样就会导致对项目的监测管理效果不佳,无法做出及时且准确的调整和改进。监测数据管理不规范。一些地区或项目在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方面存在问题。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使得监测结果的可信度下降,同时也影响了工程设计和维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监测结果的应用不充分。一些项目在监测结果获取后,未能充分利用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和调整。监测结果的及时反馈和应用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问题的滋生和积累,造成水土资源的进一步损失和破坏。

2.3水土流失分析预测问题

水土流失的分析与预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及早发现并评估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治。在实际操作中,水土流失分析预测存在以下常见问题:数据缺乏和获取困难。水土流失分析所需的相关数据,如降雨量、土壤侵蚀特性等,有时很难获取或无法得到完整和准确的收集。这也影响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后续水土保持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不合理。水土流失分析需要依据特定的水土保持模型进行,但有时模型的选择不当或者参数的设定不合理。这样导致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不高,难以准确预测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分析结果的应用受限。有些水土流失分析在结果输出后,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3基于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

3.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来指导和规范整个过程。该管理体系应包括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指标、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全面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以及严格的责任制度。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工作的协同推进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可以参考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水土保持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要注重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3.2加强监测与评估

监测与评估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工作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为了实现高质量的水土保持工作管理,需要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监测站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准确获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和技术,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开展定期的评估活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应包括对项目计划、工程实施、效果达成等方面的检查与评估,力求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改进水土保持工作质量。要加强监测与评估结果的应用,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反馈到政策制定和工作决策中。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合作,促进评估结果的共享和交流,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提升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3提升专业人员素质

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管理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不断学习和提升。为了提升专业人员的素质,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通过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土保持管理的最佳实践。建立健全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制定明确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计划,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水土保持工作。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水土保持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专业人员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交流。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监测与评估、提升专业人员素质等对策,可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这将有助于保护和恢复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标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具体,强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注重综合治理和科学施策,同时加强了监管和责任界限的明确。这些要求有助于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振远.基于新标准导向的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J].大众标准化,2023,(09):20-22.

[2]何兴德.新标准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常见问题剖析[J].大众标准化,2022,(20):19-21.

[3]张金亮,刘兴华,肖路明.基于新国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2021,(03):48-49.

[4]张小霞.新国标实施后水土保持方案重要内容[J].农村实用技术,2020,(12):189-190.

[5]姜德文.新国标实施后水土保持方案重要内容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