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某某大学为例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某某大学部分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大学生自身主体驱动因素和周围环境驱动因素两方面总结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探究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深化高校实践育人改革。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同时号召广大青年要通过躬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本文选取了某某大学264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主体驱动力和周围环境驱动力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旨在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促进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大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照学校规定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这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少,活动类型以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形式单一。1984年至1986年为逐渐发展阶段,社会实践的目的更加明确、组织更加正规。1987年至1991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此时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独立,开始被包括在教育的范围内。1992年至1997为逐渐成熟阶段,此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功能相结合,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自身能力与素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8年到今天为创新发展阶段,社会实践的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全面与丰富,社会实践的水平和层次也有了极大地突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种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一是教学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的教学规划包含的实践任务,对学生有明确的学分要求,是大学生为顺利毕业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教学交流学习等。二是由团组织主管的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寒暑假期间所参与的贡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活动。主要“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三是指一些有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为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在闲暇时间劳动取得薪酬的活动。主要包括家教服务、勤工助学、助学育人岗位等形式。四是学生自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闲暇时间,大学生利用自身技能到企业、教育机构实习或者从事农村社会调研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方便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从社会角度来说,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既能感受到人民大众的真实愿望,还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某某大学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某某大学28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为94.28%。其中男生9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61%,女生1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4.39%。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人数分别为45人、53人、71人、95人。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大学生性格、年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渠道、意愿、动机等。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种类主要有: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社会服务、“三下乡”活动、偏远地区支教、参观学习等。在调查回收的264份问卷中,其中参与度最高的是志愿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占比70.29%和62.56%,其次是勤工助学占比54.81%,专业实习占比44.71%,而乡村及偏远地区支教以及参观学习占比较少。

1.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性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指在没有任何薪酬与回报的情况下,大学生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在牺牲自身的闲暇时间与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有接近70.29%的学生参与过志愿性的社会服务,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有着极高的热情与信心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越来越强。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开展的活动,有62.56%的同学参加过此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也传播了先进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在不影响学生学业与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学生通过一些工作或者活动并使学生得到一定报酬以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活动。是学校助学育人的有效渠道,有54.81%的同学参加过勤工助学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亦称“业务实习”。是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到现场实习的统称,一般安排在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后。有44.71%的学生有过专业实习的经历,专业实习一般大四毕业生参与较多,需要提前为就业做准备,提早适应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

5.乡村及偏远地区支教活动

乡村及偏远地区支教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到乡村及偏远地区进行支教的行为,或者大学生在社团或者一些公益性的组织参与的一些短暂性的支教活动,有20.08%的学生参加过乡村及偏远地区支教活动。大学生们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传播社会正能量,为推动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1.参加过学生工作的同学更倾向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工作的经历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之间存在相关性,有过学生工作经历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充实提高自己。此外,有过学生工作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具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更容易组建社会实践团队。

2.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不同

调查问卷中显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里面,有45.08%的人来自于大四,可见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越多,他们更倾向于乡村支教、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用以提升自身能力与服务社会发展。而大一、大二的同学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与途径较少,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学业较为繁忙,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低年级同学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一些能够获得报酬的活动上,比如可以获得一些志愿学时、PU加分等。

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多元化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逐渐多元化。有64.85%的同学参加过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所以同学们更愿意选择学院或学校组织的活动。有37.66%的同学通过班级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同学通过社团、团委、学生会或者一些社交关系自发选择队友、实践项目以及实践地点。此外,55.65%同学个人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研、参观学习、实习等。

三、某某大学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身主体驱动因素

1.性格外向的大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一个人的性格会对其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一般不倾向于参与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相反,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大多更倾向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问卷调查显示,有47.35%的同学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且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外向的同学有着较强的社交能力与适应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更加强烈。

2.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中,大四年级占比45.08%,而大三年级、大二年级、大一年级占比分别为23.11%、17.05%、14.77%。可见大学生年级越高越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于低年级同学学业上的压力较小,闲暇时间更多,而且越容易获得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机会。此外,社会实践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高年级同学的升学和工作都有比较大的帮助。

3.对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越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越强烈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内容、方式、意义、价值了解的越多,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就会越越强烈。相反,对社会实践了解的不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不够强烈,也就体会不到社会实践的价值与意义。另外,对高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看法比较积极和成熟,有着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相反,低年级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实践也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

4.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

是否担任或担任过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学生干部在参与学生工作的同时,能与老师获得更多的接触机会,某种意义上更能容易的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可能比一般的同学更强,所以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同学更容易得到社会实践途径与机会、更容易得到老师的指导、更容易组建社会实践队伍。

5.公益心理因素激励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有一部分学生受公益心理的影响,更多的参加的是一些公益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问卷表明,参加过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占比高达70.29%,有40.82%的同学参加过乡村及偏远地区的支教活动。可见,有一部分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周围环境驱动因素

1.社会政策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条政策予以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了具体指示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大学生要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多做贡献。社会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与动力。

2.学校、学院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激发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学校或者学院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极大影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信心,部分学校或者学院会做一些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分享会、宣传海报、在官网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报道等相关宣传活动。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社会实践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会提高。相反,没有接触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对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不深,也不会对社会实践引起重视。

3.同伴的群体效应影响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

大学生活极具多样性,因此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也更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和相识的同伴共同参与。在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身边的同学或者舍友有社会实践的机会或者经历,大学生受群体的影响也会倾向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在旅途中分享喜悦。

4.功利性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

社会实践部分在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在期末综合成绩的计算中、研究生推免中,综合测评部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排名以及各类评奖评优。此外,大学对每个学生都有着学分要求,比如参加多少小时的志愿学时,PU分数必须达到多少以及专业实习的学分,这些都影响着大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与积极性。因此,部分倾向于推免或者评奖评优的同学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准备或积累,而有的同学则对这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就会比较低。

5.家庭支持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家庭因素中,家长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态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背景等都会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家长支持度高,学生们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能负担起学生参加社会的费用学生自然愿意利用课外或者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会更多偏向于一些志愿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家庭的教育背景也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家长受教育程度高,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度越高,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也会比较积极。

6.“精英实践”观念制约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精英化”现象在高校社会实践中较为常见。这种现象是指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只有少数成绩优异、表现积极、担任学生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参加,而没有普及到大多数学生,只照顾少数人的需求。这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受挫,有40.22%的学生表示他们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而错过争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机。而在学院学生会、校学生会、校团委的学生干部们相比于一些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岗位的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总结与思考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锻炼自身综合素质、贴近社会的开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各种因素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应该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引导、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措施两方面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引导

国家和社会应倡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此外,学校和学院也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与开展,将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或个人的事迹或成果以海报、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宣传,向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经验。最后,学校和学院也应该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更稳定的社会实践的场所与机会,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本领、增长才干。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措施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再给予大学生相应的补贴,不要让经济问题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阻碍。其次,完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奖励措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团队或者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颁发荣誉证书。最后,以最优师资配备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与勇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青运史辑刊,2016(2):1-4.

[2]李妮.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9(6):290,289.

[3]刘贤贤.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探究[J].才智,2020(29):132-133.

[4]章鸣,刘大闯.“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探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4):85-90.

作者简介:

陈亮红(1998—),女,汉族,宁夏隆德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