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与高效实施,其核心目的在于深度培育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攻克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高段综合与实践的开展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单纯的概念知识传授和单一思维方式的解析,它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将所学过的多样化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在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激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度分析和多元思考,鼓励他们勇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促使学生亲身体验“所学”与“所用”的紧密结合。
(二)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驱动的学习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思维。通过设立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深入思考和自主提问,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精心培育了他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铺设了坚实基础。活动中,数学思考无处不在,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迸发出众多创新灵感,通过自主探究、逻辑验证,不断寻求问题的解答。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高段综合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第三学段(即5至6年级)的综合与实践环节,着重强调了“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的内容要求。这一要求凸显了数学课程的综合性特质,强调了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必要性。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更全面地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可以与体育教师进行紧密的集体备课与教学设计,共同寻找体育与数学的衔接点。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中,围绕《圆》这一章节,教师可以设计跑步比赛中确定起跑线的实践活动;而围绕《扇形统计图》,则可以与《折线统计图》相结合,开展类似的统计与制图活动。在六年级下册中,教师还可以围绕《比例》这一章节,引导学生寻找体育中成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数量,并进行相关计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体育实践中发现数学的魅力,将数学课堂“搬”到操场、体育场馆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种开放式、自由化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设计挑战性任务
挑战性“综合与实践”任务拓展策略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使他们深入剖析问题,精准定位关键与难点。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融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践经验,构思解决方案。
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为例,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设想一家果汁店,其果汁瓶规格各异,价格随容量波动。学生需探究价格与容量间的关联,判断其是否符合正比例或反比例规律。此任务既富有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任务布置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分析问题,明确价格与容量的关系、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定条件等关键点。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锤炼其逻辑思维与问题分析能力。在解题环节,学生需结合数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可能通过绘制图表直观展示价格与容量的关系,并利用数据分析,判断其所属比例类型。任务完成后,学生应自我反思,评估解题思路的准确性、方法的适用性,以及所遇困难与应对策略。通过反思评价,学生得以总结经验,不断精进问题解决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和学生携手共商,精心策划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出详尽的探究计划。他们一同搜集、整理信息,从中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出数学问题,并布置相应的数学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确定起跑线”这一体育中的数学主题活动为例,学生们经历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过程。活动伊始,体育老师与数学老师联手,在体育课上通过一轮赛跑,引发了学生对起跑线公平的质疑。学生们观察到,由于跑道形状的差异,越靠近内道的学生跑步距离越短,成绩越好,这显然不公平。于是,他们提出了核心问题:如何确定起跑线,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首先观察了学校的400米标准跑道,发现它由两条直跑道和两个半圆形跑道组成。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意识到,如果直道长度相等,那么相邻两道长度的差就是两个以相邻两道为直径的圆的周长差。接着,学生们分组合作,测量了直道长度、跑道宽度以及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并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出了1到6道跑道的全长。通过精确的计算,学生们得出了每一道起跑线应往前移的数值,从而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比赛距离变为600米、800米或1200米,起跑线又该如何确定呢?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运用了所学的圆的周长知识,还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实践活动,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与实践构成了小学数学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面对这一教学目标,数学教师肩负着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这要求教师们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越.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应然和必然[J].小学教学研究,2024,(4):74-75+80.
[2]孙建明.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24,(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