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研究
摘要: 结合现代医疗工作来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通常会结合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结合不同类别的呼吸疾病,还应注重药物的对症,以能够真正为患者的医疗效果提供保障。本文对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即进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有关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

呼吸内科疾病分为感染及非感染类,针对感染类疾病,给予抗生素治疗具有必要性,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治疗效率。但为了给予治疗,避免滥用药物现象出现,还应结合病症特点,加强有关抗生素药物的研究,使药物应用合理,进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1、抗生素的种类

1.1内酰胺类

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类等。青霉素类主要是指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结合患者是否存在过敏现象,加强询问,以确保用药的健康。药物使用前,应做相关测试,如做青霉素皮下测试,一旦发生过敏现象,应及时给予停止用药。若患者出现过敏性反应,应展开相关急救工作,如立即注射0.1%的肾上腺素0.5~1ml,若患者没有相关临床现象的改善,应在3~5min后,再重复一次,同时给予相关其他对症抢救措施。

1.2头孢素类

头孢素类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主要分为四代。第一代为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第二代主要包含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替安等。相关药物的应用时,应结合说明书,对药物是否需要进行做试敏性试验给予分析。药物的应用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禁止用药处理。

1.3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起到控制病菌的作用,常见的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等。该类药物可以增加肾上腺素相应的功能,有效缓解激素的分泌,对肾上腺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利于对呼吸类疾病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对于支气管炎患者,应尽量减少固醇药物的用量。通过给予这种用药方式,可以避免受到伤害。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反应相对较为敏感,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明显缓解其敏感性。

1.4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DNA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菌的繁衍。该药物对人体组织的渗透性也相对较好,在呼吸道类疾病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常见的药物如环丙沙星。

1.5多肽类

该类药物时指含有多粘菌素B和E,药物对肾产生的毒性相对较大,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对患者的健康可能会造成影响,因此,针对该类药物的应用,应注重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

1.6抗真菌药

包括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等。两性霉素B是最强的广谱抗真菌药,尽管其毒副作用大,但仍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及曲霉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康唑是广谱抗真菌药,对大部分念珠菌属、隐球菌屈和孢子菌属等有高效,但对曲霉菌无效。伊曲康唑口服吸收好,抗菌谱广,对曲霉菌也有明显活性,毒副作用小。5-氟胞嘧啶抗菌谱窄,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对某些曲霉菌也有一定作用,与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合用,可以提高疗效,防止耐药性产生。

2、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2.1应用原则分析

临床医疗救治中,应优先分析病毒的实际情况,包括种类、性质等。可以优先对痰涂片进行相关检查,再结合检测结果,分析病原体,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提升医疗效果。若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检查中,主要病菌为杆菌、葡萄球菌等,临床医疗中,药物选择为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患者用药4天后,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检查,患者肺炎病症得到好转,证明药物疗效可靠,可以结合该治疗方案持续治疗;若患者的相关疾病治疗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且呈现病症加重状态,应给予停药处置,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在对患者的感染进行治疗时,还应针对患者的病源体给予检查,进而更好地进行医治。

2.2联合用药

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其应用效果与用药时间、用药浓度存在直接关联,如药物应用后,持续一段时间才会全面发挥作用,此时药物浓度越高,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越好,药物浓度较低时,细菌的生长繁殖便会控制便会失去作用,这种现象常被称为抗生素的后效应。这种抗生素的后效应常见于不同程度的球菌抗生素药物上。但在杆菌的抗生素抑制控制中,相关抗生素药物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喹诺酮类药物具备良好的后效应,如新一代头孢素和碳青霉烯素的后效应的作用一般,青霉素和第1~3带头孢均不具备后效应。

抗菌素的作用效果与药物浓度、病菌的量存在密切关系,当血药浓度低于细菌的浓度时,治疗效果较差。而为了确保患者的健康,还应注重药物量的合理供给,对此,为了能够保障药物浓度,可以采用缩短用药间隔的方式。如每次用药间隔最好在6~8小时之内,并确保24小时之内,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另外,患者用药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对此,用药的量应注重科学合理安排,确保用药阶段不影响患者的健康。如对于肾功能存在功能性问题的患者,可以采用1次用药分为2~3次,这样便可以降低药物毒副影响,同时取得用药治疗的效果。

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现阶段而言,医疗行业中,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患者的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抗生素药物也相对熟悉,对此,患者的用药阶段的耐药性较为常见。与此同时,结合用药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抗菌类药物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也为临床医疗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患者存在耐药反应,一些常规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攀升。针对患者耐药性的耐药菌分析而言,主要为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存在多重耐药性的菌类为单胞菌、不动杆菌。为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对患者的治疗工作,有关研究对耐药性病菌做了相应的攻克,从结果来看,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相关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越来越多,其副作用即耐药性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医务工作人员给予更多努力,促进抗生素药物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抗生素类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性药物,对于有关疾病的治疗,能够取得积极的疗效,利于患者的健康。但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增多,一些耐药性菌出现,不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也不利于医疗工作的有序推进。对此加强有效抗生素的研究,存在必要性。另外,结合耐药病菌的成因,研究过程中,还应注重宣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进而促进患者的健康,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慧敏.关于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J].特别健康2020年36期,126页,2020.

[2]王颖,张文艳.不同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科学养生2020年23卷2期,202页,2020.

[3]赵阳,于利.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46).

[4]吴振红.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