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低年段非书面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DOI: 10.12721/ccn.2025.16469, PDF, 下载: 32  浏览: 330 
作者: 杨莹
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市红星小学,530022
关键词: 幼小衔接;小学数学;低年段;非书面作业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非书面作业作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非书面作业设计的三大原则出发,阐述了生活化情境构建、游戏化学习融入、项目式探索实践等具体设计策略,旨在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幼小衔接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上。传统以书面作业为主的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易增加其学习负担。因此,探索适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非书面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幼小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低年段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

趣味性是非书面作业设计的首要原则。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更容易被有趣、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中去。例如,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歌曲等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热情,还能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对数学深深的喜爱,为他们日后在数学领域的深入学习构建稳固而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保持作业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图文并茂的PPT、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谜题等,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

(二)生活化

生活化是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应当致力于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营造一个个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些贴近自身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数学的奥妙与魅力。此举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之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三)差异性

差异性是非书面作业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性格、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将作业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等不同层次。基础题主要面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旨在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提高题则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旨在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题则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旨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找到挑战和乐趣,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作业难度和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低年段非书面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构建是一种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有效方法。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数学作业。比如,“小小超市购物员”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作业中,学生需要扮演超市购物员的角色,根据给定的购物清单和商品价格进行加减法运算,以计算购物总价。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了加减法运算,还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在购物这一日常活动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生活化情境的作业,如“家庭收支记录员”、“旅行计划制定者”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乘除法、估算等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融入游戏化学习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或应用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一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了实现游戏化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数学游戏资源,如数学益智游戏、数学闯关游戏等,将其融入到非书面作业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开发数学游戏或应用软件。例如,在“数学迷宫探险”中,学生们面对着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学谜题与挑战,唯有逐一解开这些难题,方能找到迷宫的出路。此过程不仅深刻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解决策略与团队协作能力,共同享受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乐趣。

(三)项目式探索实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项目式探索实践作业通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校园绿化面积测量”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面积测量和计算,同时还需要了解植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实地测量和计算,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类型的数学项目作业,如“小小数学家”研究项目、“数学与艺术融合创作”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非书面作业设计作为幼小衔接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成长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非书面作业设计,我们可以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范冬梅.小学低年段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Z1).

[2]邢建玉.小学数学设计非书面作业的做法[J]. 文理导航(下旬),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