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的效果及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子宫脱垂患者开展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以及对盆底功能影响分析。方法:分组对比研究,在近期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子宫脱垂患者中精选10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所选取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将实施阴道壁修补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后,患者临床效果、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 (PFIQ-7) 评分、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 (PFDI-20) 评分、盆腔器官脱垂问卷-12 (PISQ-12) 评分及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SQ-12、PFIQ-7、PFDI-20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跟踪统计发现患者子宫脱垂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子宫脱垂患者的疾病治疗中,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较好的实现对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采用。

子宫脱垂是因为盆底的支撑结构不牢固或盆底位置下降,造成的子宫部分或者全部掉到阴道口的位置。该疾病是老年女性群体常见的妇科疾病类型,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治疗通常是对保留生育功能无要求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阴道壁修补术是以往较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子宫脱垂病症,减少患者子宫重力对疾病的影响。然而,阴道壁修补术治疗由于手术操作繁杂,对患者盆底相关组织的影响较大,容易形成二次伤害,不利于患者的良好恢复,故其治疗效果欠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推进发展,盆底重建术在近年来成为治疗子宫脱垂的较为常用手段,这种手术有助于维持盆底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基于此,本文针对老年子宫脱垂患者采取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疗效和对盆底功能影响展开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近期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子宫脱垂患者中精选10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所选取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将实施阴道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患者年龄阶段在60-75岁之间,平均年龄66.07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11年;研究组中,患者年龄阶段在60-74岁之间,平均年龄65.31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病程4.01年;针对本研究,护理人员都与患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参与研究调研。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未发现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阴道壁修补术治疗,具体手术操作为: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截石位,然后对患者展开常规手术消毒操作和导尿。用夹子固定住宫颈前部,向阴道黏膜下注射盐水和肾上腺素溶液,同时分离膀胱与阴道壁,然后切开阴道前壁,除去多余的阴道黏膜,最后缝合皮肤和会阴,以确保阴道可容纳两指宽度。最后放入碘伏纱布止血。

1.2.2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患者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具体手术操作为: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截石位,常规手术消毒,采用TB180*150-p康蒂娜盆底修复系统进行重建。充分暴露脱垂物,确定膀胱颈和阴道前穹窿(宫颈处阴道壁)位置,自前两者间阴道前壁中份进针,于膀胱阴道间隙内注入生理盐水60毫升,分别向两侧推送使之形成水囊,深至两侧耻骨降支;在膀胱颈至阴道前穹窿(宫颈处阴道壁)之间切开阴道前壁至水囊,长约4cm,潜行分离膀胱阴道壁间隙,使其能容纳网片主体,用示指分别向两侧上方探及闭孔内侧角骨缘,向两侧后方探及坐骨棘。平尿道口水平线在双侧大腿内皱褶处各做0.5cm切口为第一穿刺点,肛门两侧外3cm,下3cm各做一小切口作为第二穿刺点。裁剪特点形状网片,用2/0微荞线缝合于网片支带上,穿刺针自上述第一穿刺点处穿入,分别自闭孔内侧角附近经闭孔将网片相应支带引出体外,4号丝线将网片相应端缝合固定于膀胱颈两侧筋膜上,4号丝线将网片另一端缝合固定于宫颈环上,另用穿刺针自上述第二穿刺点处穿入,手指引导穿过突破坐骨棘内侧骶棘韧带中部,通过穿刺器将网片支带引出体外。将网片支带收紧引出穿刺点外,置入网片调整吊带松紧使网片无张力平铺,碘伏冲洗后用2/0微荞线缝合阴道前壁。行膀胱镜检查术,膀胱四壁光滑,未见异常,可见双侧输尿管开口正常喷尿,退镜。将子宫送回阴道内复位并继续向外牵拉调整网片支带刚刚产生张力。检查无活动性出血,肛查无异常,阴道填塞碘伏纱条一根,将皮肤外网片支带剪除。 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缝合手术切口,将碘伏纱布放置于阴道内,术后两天取出。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后,患者临床效果、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 (PFIQ-7) 评分、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 (PFDI-20) 评分、盆腔器官脱垂问卷-12 (PISQ-12) 评分及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手术效果对比研究

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微信图片_20250310170302.png2.2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对比研究

研究组PISQ-12、PFIQ-7、PFDI-20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盆底功能比较(x̄±s,分)

微信图片_20250310170305.png2.3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术后1年跟踪统计发现只有1例(2%)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跟踪统计发现有7例(14%)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研究组患者子宫脱垂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子宫脱垂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盆底支持组织脆弱并下移,从而引起功能异常的一种病症。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创新,针对子宫脱垂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演变。盆底重建手术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治疗方式,通过对盆底支撑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塑,修复受损盆腔组织,使得子宫脱垂问题得以纠正,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阴道和膀胱功能。

本研究采取分组对比研究方式,对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子宫脱临床疗效和对盆底功能影响展开探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SQ-12、PFIQ-7、PFDI-20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跟踪统计发现患者子宫脱垂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对老年子宫脱垂患者的疾病治疗中,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较好的实现对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冯泽恩,遇红.盆底重建术联合聚丙烯网带尿道中段悬吊治疗中老年子宫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7):34-36.

[2]张迟.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应用人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21):133-135.

[3]杨阳,陈海霞.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03):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