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宫颈癌是一个源于人类鼻咽黏膜上皮组织中的恶性肿瘤疾病,在头颈部恶性病例的死亡率居世界第一,该病男子多于女子,好发于四十到六十岁。宫颈癌好发于鼻咽隐窝和顶壁,位置隐蔽,多数宫颈癌在临床上早期发病时没有特异性体征,也缺少有效的早期检查指标,多数宫颈癌病人在就医时既已经是中晚期阶段。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放射性治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早期宫颈癌病人在五年内存活率达到70%。宫颈癌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放疗后的随同访问都尤为重要。目前,CT检查和MRI检查都是诊断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和结合前人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CT和MRI两种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依据最终诊断情况对比分析,确定对宫颈癌的诊断效果最佳的检查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更高效的检查方法和更重要的诊断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山东省肿瘤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本实验以5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I检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检查设备
CT检查。采用西门子128排螺旋CT扫描仪(GE公司);MRI检查。采用飞利浦3.0T超导磁共振。
2.2.2 分组方法
本研究对50例宫颈癌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宫颈癌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进行CT检查的为CT组,进行MRI检查的为MRI组。
(1)CT检查组
采用西门子128排螺旋CT扫描,对病人的鼻咽、颈部进行扫描,以OM线为基线,从鞍上池上缘水平面到第二颈椎下缘,颈部的扫描从第二颈椎下沿到锁骨头的下沿。层厚、层距是5mm,如果需要也可以是3mm,层厚是5mm,螺距是1︰1。管电流为150mAs,断层准直为0.75mm,管电压为120KV,采集范围1.6x0.75mm,螺距因子为0.8.。首先进行平扫,然后再进行强化,强化与平扫的层面、层厚和层距都是一样的。注射造影剂是含碘造影剂,含碘量为300mg/mL,用量为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2.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开始后70ms。为了保证测试的精准度,需要控制好30-45s的扫描和注入时间。冠状位的影像学检查范围是从后组筛窦至颈静脉孔的后面。CT三维重建连续横断面螺旋扫描鼻咽部分,采用骨算法扫描,螺距1︰1,层厚2mm,再利用MPR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
(2)MRI检查组
每个病人在入院后,都知情并签订了协定同意进行头鼻咽等部位MRI的检测。飞利浦3.0T核磁共振首先采用常规的SE序列,其扫描方向为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鼻咽部的扫描范围是从鞍上池上缘平面沿到第二颈椎下缘,颈部的扫描范围是从第二颈椎下缘沿到锁骨头下缘。通常,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0.5mm,有学者提出:以3~4mm层厚、10%以下的层距进行扫描,可以更好的检测颅内神经的病灶。在平扫结束后,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然后利用SE序列对T1WI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
2.2.3 对比分析
经过CT和MRI两组检查后,所有图像上传在PACS系统上,由2名影像科医生和2名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对同一图像进行诊断,经商量得出结论,作为CT和MRI检查的结果。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做切片处理,由2名病理医生共同得出病理诊断。
对比宫颈癌在CT和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其在CT和MRI在宫颈癌不同时期准确率的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分析来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 X2行检验,若P <0.05为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病理检查结果
选择50例宫颈癌病人,其中50例经病理检查结果为宫颈癌阳性。按宫颈癌的不同分期,36例为早期宫颈癌,14例为晚期宫颈癌。
3.2 CT组与MRI组对宫颈癌诊断符合率的比较
MRI诊断宫颈癌阳性为48例,诊断为宫颈癌阴性为2例。MRI诊断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为96%(48/50)。CT诊断宫颈癌阳性为44例,诊断宫颈癌阴性为6例。MRI诊断宫颈癌诊断符合率为88%(44/50)。MRI宫颈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2 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CT组与MRI组对宫颈癌不同时期准确率的比较
MRI诊断早期宫颈癌为32例,晚期宫颈癌为10例,CT诊断早期宫颈癌为28例,晚期宫颈癌为6例, MRI对宫颈癌诊断不同时期准确率为84%(42/50),CT对宫颈癌不同时期准确率为68%(34/50)。MRI对宫颈癌不同时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2 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MRI比CT对宫颈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较多地检测到更多患宫颈癌的病例,MRI比CT对宫颈癌不同分期的准确率更高,为临床诊疗选择和评价其疗效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赵林,曾琳淑,谢晓凤,等.CT与MRI在宫颈癌局部侵犯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21(02):125-126.
[2]张治佳,黎联弟,植萱奇.CT和MRI在宫颈癌局部侵犯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01):337-338.
[3]李剑剑.宫颈癌CT与MRI诊断效果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08):145-146.
作者简介:贺晓霞(2001.0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医学影像,本科,主要从事医学影像临床研究;杨凯(1982.0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教育研究和医学研究。
该篇文章依托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