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总体上正在逐步改善,并开始发生一些积极显著的变化。然而,时至今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所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总体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关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已成为学校体育理论界和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绕不过去的社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分层理论为视角,对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阐述,解析基础教育场域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及其致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期促进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理论诠释
社会经济地位(SES)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用于判别与测量社会阶层的重要概念之一,许多学校教育领域的学者通过测量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去反映教师职业群体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位置和处境。基础教育场域中已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主体,如学校、教师、学生、校长等,这显示了社会经济地位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场域研究中一个较新的和较重要的研究话语。如董新良认为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体系需以教师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为客观性指标,以职业声望为主观性指标,以教师流动为附加指标来构建[]。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但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群体内部分化情况严重,尤其是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问题成为政府和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体育理论界关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深化农村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问题更是成为了焦点之一。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有助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体育教师个人或群体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是职务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体育教师职务地位是指体育教师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参与学校或者行政部门决策管理的过程及结果。体育教师经济地位是体育教师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是反映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师专业地位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包括有关体育教师专业权利的规定和体育教师专业权利的拥有、实现情况。体育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处位置的综合性的主观评价,反映着体育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程度或社会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望。
2 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现状
2.1职务地位层面
体育教师职务地位是指体育教师群体在单位的相关事务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参与学校或者行政部门决策管理的过程及结果。然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的内容和途径比较单一。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体育教师参与的决策内容比较单一。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农村体育教师的参与内容主要集中在评优评先等内容,而参与职称评定、教职工福利和体育经费等决策的内容较少。第二,参与学校发展和教育行政部门事务决策的途径有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决策的途径主要包括会议和领导的面对面交流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教育行政部门事务决策的途径只包括会议和联名上报意见等,参与途径有限。同时,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网络参与决策等新型决策参与途径的使用也较少。
2.2 经济地位层面
体育教师经济地位是体育教师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是反映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师的收入来源由工资、补贴和绩效等构成,其收入相对固定,与任教时间、职称高低和行政兼职等相关。但总体而言,体育教师总体收入偏低。具体表现为:第一,城乡教师待遇两级分化严重。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江西省城镇和农村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7611元和3834元,意味着城镇教师工资是农村教师的2倍,城乡差距分化严重,影响体育师范生农村从教的意愿。第二,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化。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体育教师需要参与课后服务,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而实际上,由于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相对城市较为匮乏,乡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主要是以文化课程为主,课后体育服务受制于环境条件开设的项目和次数都受到限制,这在无形中加剧了体育教师和文化课程教师的收入水平差异。同时,受制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影响,家长更愿意将资金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成绩。
2.3 专业地位层面
体育教师专业地位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包括有关体育教师专业权利的规定和体育教师专业权利的拥有、实现情况。专业是发挥自身才能,成就职业成就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得阶层认同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期望与需求不高,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发挥自身专业特性,提高学校体育核心素养,无法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教学方面缺乏自主决策权[]。当前,教育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应试要求,体育自然也具有一定的应试需求。随着国家和地方大力提倡体育纳入中考,高考,学校体育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部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而这种重视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收到学校和家长所影响。如在农村,学校和家长将体育作为中、高考的战略得分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中、高考的考试训练项目,导致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技能上无法得到提升,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第二,继续教育培训受限。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依法享有进修培训的权利,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实际上,农村体育教师在进修培训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机会。如农村学校基于经费考虑体育教师参与相关培训主要集中在县市级别的培训活动。
2.4 职业声望层面
体育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处位置的综合性的主观评价,反映着体育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程度或社会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在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取决于社会认可和自身价值体现。而体育教师往往在这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刻板现象制约职业声望。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于体育老师的印象还停留在只会教授体育课程,缺乏学科知识和教育素养等。在农村,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也受到这一刻板印象的影响,成为粗鲁、野蛮和好胜的代名词[]。而前几年发生体育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更加加深了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不良印象。第二,缺乏职业认同感。受制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压力,农村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体育课程,还需要兼职其他课程,使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重新学习其他课程知识。同时,农村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彼此之间缺乏专业支持和交流机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认同感。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场域因素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青壮年的外流以及进城务工人数激增,导致农村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其中学龄儿童较少。部分农村体育教师并非是真正的体育教师,而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职而来,其本身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由于农村学龄儿童较少,学校不需要招聘过多的教师来参与教育教育过程。因此,也会发生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承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要兼职承担英语、数学甚至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专业性也值得商榷。同时,农村体育教师收入相对较低,不能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教师行业的男女比例失衡,大部分男性不会将教师作为第一职业的考虑范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体育教师的入职和流出。
3.2 学校场域因素
学校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场所。从教学环境而言,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较差,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都影响着上课的效果。对于体育课程而言需要进行室外教学,夏天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有着显著影响。而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任务,还需要承担课间操、运动会和体育训练等工作,教学环境成为学生安全和教师教学的重要难题。同时,领导支持的偏向性也是重要因素。从现实来看,学校领导往往重视升学率和学生体质测试的达标率,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只重视优势体育项目竞赛的成绩,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功利性的追求达标率和竞赛成绩,忽视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将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失去一定的进取心。
3.3 文化场域因素
在文化场域中,文化资源是提升经济地位内驱力。文化资源是需要长期积累储存在个体当中的学识知识、理念习惯和文化素养。而农村体育教师因为其成长过程、求学经历和发展方向等因素,导致在文化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如在高等教育求学阶段,体育教师不仅要接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各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从而弱化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成效。同时,文化资本也是制约农村体育教师的一大因素。文化资本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为学习资料的专业书籍。在这方面,农村体育教师拥有体育教学或者教育学相关书籍的人数较少[]。因此,揭示出农村体育教师的文化产品拥有量匮乏。
4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路径
4.1 提高职务地位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落实《教师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农村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关于体育相关的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估工作,确保农村体育教师的民主管理权的有效履行。其次,拓宽农村体育教师参与决策的途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发挥数字时代信息的便捷性,建立部门电子政务平台,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建言献策、督导评估和决策管理的交流平台,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最后,政府应联合社会体育组织和企业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加农村特色体育赛事的普及率,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4.2 强化经济地位
首先,政府要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等,缩小城乡待遇的差距。政府应切实落实的相关规定,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一定程度缓解经济压力。其次,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各项福利和补贴,特别是针对农村教师发放的教龄补贴,乡镇工作补贴和乡镇生活补贴,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师范生来到乡村任教,保障体育教学质量。最后,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通过政府资助、社会赞助以及学校自助等形式,增加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学校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而增加他们的经济收益和工作稳定性。
4.3 提升专业地位
首先,农村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在室外的特殊性和运动技能教学的专业性,以专业人员的标准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并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培训更加实用性,从而培养优秀的体育骨干教师。其次,政府和学校应鼓励农村体育教师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等高级别的专业培训,为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和业务支持;鼓励城市优秀体育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方式带到农村,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以缩小城乡体育教师的专业差异性。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培训级别、获奖次数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进行评价和考核,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4 维护职业声望
首先,打破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通过网络、报纸和公众号的主动发声、正面发声、有效发声,从正面宣传乡村教师群体,帮助社会各界在消除对乡村体育教师的负面“刻板印象”。其次,通过组织一些乡村体育活动来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形象。如乡村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乡村体育教师成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增强对于乡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最后,补充优化农村师资队伍。通过人才引进,城乡交流和对口扶持等措施,配足配齐农村体育教师,开足上足体育课,帮助其提高职业认同感,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
5 结语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基础教育场域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及其致因,目的不在于给他们分层,或者“贴标签”,而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关怀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期望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魅,体现一种追求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渗透着一种关怀的精神和一种为其提供切实帮助的理想情怀。
第一作者简介:
范叶飞(1976-),男,汉族,安徽望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