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研究进展
DOI: 10.12721/ccn.2021.159011, PDF, 下载: 320  浏览: 4140 
作者: 李丹
作者单位: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市,300451
关键词: 血栓;止血检验;研究进展
摘要: 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下,血栓、止血检验均取得明显进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主要是以相关疾病和止血机制等为主。在临床实际中,实验室的检验方式比较多样化,深入研究血栓和止血检验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本文首先对血栓、止血检验方法进行浅析,其次进行新检验项目阐述,最后分析其研究进展,以此减少凝血疾病患病率,为相关研究项目展开提供参考价值。

如果血管生理出现损伤,通常会发生血液流出情况,即出血现象。在对人体血液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包括血小板和凝血酶原等,当发生血液流出情况时,只有在激活凝血物质后,才能达到自行止血目的,以保证人体安全。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血栓、止血学科具有较快发展速度特点,和科学技术进步存在直接联系。与此同时,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时,血栓、止血均发挥重要作用,即降低止血检验误差,可以确保整个检验具有较高科学性。

1 血栓、止血检验方法

在进行血栓、止血检验时,目前存在较多检验技术,具体包括:(1)凝固法(生物学法),可以对抗凝因子、凝血因子进行相应检验,掌握其相应含量和活性。(2)FCM(流式细胞技术),可以实现GP的有效检验,同时还具备其他功能。(3)质谱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进行出血病、血栓病的检测[1]。(4)免疫学方法,重点进行血小板和凝血等检测,了解其成分和含量等。(5)物理学法,可以实现血小板和PLT等检验,根据其检验结果进行动态观察等。

2 对新检验项目分析

2.1 FCM

在进行血栓和止血疾病分析发现,FCM研究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包括两种,即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需要特别注意:FCM研究时,血小板功能、结构仍然属于其研究重点。根据研究发展现状显示,血小板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促使FCM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研究中。对于传统FCM来讲,将其应用在血栓、止血疾病时,通常是以科研研究为主,但目前已经实现临床研究和应用。截止目前为止,血栓、止血疾病检验中,许多新型参数均可以作为其诊断标准,如PMP等,具有较为理想检验效果[2]

2.2 生物芯片

在对此项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以抗原、抗体等介质为主,通过对生物分子的有效组合,发挥生物分子不同作用,如相互作用、杂交作用等,然后选择相应仪器进行扫描研究。在进行分类划分时,通常是按照生物芯片种类进行,即蛋白芯片,主要是对蛋白水平进行有效检测;基因芯片,可以实现基因水平的检验。

在生物芯片研究中,为了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有关研究学者展开检测实验,即以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选取296例,同时选择正常人群作为对照,共163例,主要围绕MEIA进行检测,仪器选择LCx的分析仪,在进行相应检测后,其检测结果与PCR-RFLP相同[3]。表明LCx分析仪具有较为理想应用价值,同时具备较高敏感性,可以实现临床应用。由此可见,生物芯片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大其重视和研究力度。

3 血栓、止血检验的研究进展

3.1 加大血凝分析仪的研究力度

对于传统方法来讲,其主要是以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对于血栓、止血检验,因其存在较多漏洞,使其检验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经过科学技术持续发展,血凝分析仪应运而生,将先进设备仪器应用于临床中,此类仪器均具备简便等特点,可以满足临床不同需求。对血凝分析仪进行研究发现,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全自动化,组成部分包括离心器和机器人、全自动分析仪等,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资源,而且还能提升其准确率。(2)多功能化,利用不同原理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保证其检测更加全面,例如:检测时还需要利用干化学和生物学等。(3)智能化,血凝分析仪可以对不同项目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实现各项目随意整合,保证整个检测的简便性,避免检测结果存在误差[4]

3.2 总结血栓、止血检验特点

在对血栓、止血检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应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新参数和疾病发病原因持续增加。总结研究数据发现,如果血小板缺少相应PAR4(人蛋白酶激活受体4),会导致其出血时间持续延长,同时还会存在阻碍作用,均会对血栓、止血造成影响。(2)传统参数重新定义。众所周知,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包含较多数据,其中MPV(平均血小板体积)属于传统参数,通常和心脑血管病存在较大联系[5]。部分研究表明,MPV属于心肌梗死有效诊断标准,如果患者确诊为心肌梗死,其MPV会高于正常人(P<0.05)。

3.3 新型技术的不断优化

部分研究人员与多个国家研究发现,在临床检验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析仪可以实现血小板异常的总结,同时进行血小板全面筛查,使其具有较高特异性。但是,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仍然存在许多尚未确定结论,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以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

结论:

经过血栓、止血检验深入研究发现,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均取得明显发展和突破,尤其是在检测技术方面,使其具有较高科学性,可以实现检验项目的多样化,保证整个检验有效性。但是,血栓、止血检验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加大其重视力度,例如:虽然仪器选择不同,但其检测项目仍然一致,最终造成检测结果存在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加大研究力度,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洪良,闫本纯,杨正亮,et al.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7):2434-2436.

[2]张艳灵,薛振涛,白婷.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189-190.

[3]杨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用于临床检验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v.16(18):155-156.

[4]李凯平,刘丽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86-587.

[5]易宗平,陈萍,高进.血栓弹力图用于产科围术期出凝血监测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0):3123-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