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扶摇九万里——浅谈教育信息化助力古诗词深度学习
摘要: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阅读要求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以往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老套,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兴致不高,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意识、资源开发意识,大胆创新,借力信息技术,开发、共享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视听系统,将古典文学现代化,这样既能弥补传统古诗词教学乏味、无聊、干瘪的缺憾,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信息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效果。

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堂好课?在以往的评课活动中,按照评课标准,一堂好课至少应该达到以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及时互动,内容规范有度,时间安排合理……纵观各类型语文课的推进活动,古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色彩明丽、意蕴深刻的画面,借以表达深挚的感情或深邃的哲理。若古诗词教学还是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图片和教师讲解,其独特的语用、意境、音韵特点,难以让学生深入体悟。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何把古诗词教学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如何把新的平台、新的技术引入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育届同仁十分关注的新问题。如果借新信息技术的东风来助力古诗教学,会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实操教学中,我们怎样搭乘教育信息化这一快车呢?

一、教育信息化为古诗词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赵鑫珊先生在作品《哲学与当代世界》中曾写道:“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哲学如此,文学亦然。古诗词的作者正是凭借丰富而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创造出无数经典,或含蓄或喷薄地表达情感。所以,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大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画面、再现彼时情景,才能更加深刻地与诗人“感同身受”。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畅言教学助手”展示“画廊”(即图片集)令人驰骋想象。例如,笔者在带领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对“烟花三月”理解有障碍,教师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烟雨迷蒙中,鲜花盛开、百花争艳的景象;另一幅是烟花晚会时,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尽情绽放的美景。此番对比之下,学生通过联想,便领悟到“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之意境,避免了老师的大篇幅引导、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物生平、社会背景资料,令人身临其境。例如,笔者在同六年级学生学习李贺所作的《马诗》时,尽管已在课前搜集到了诗人的相关资料,但对于唐代马的重要性、李贺的政治生涯了解并不深入,文字资料使学生缺少“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在授课间隙,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助手”上自带的小视频,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唐代“马”不仅是役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将抖音APP上下载的“李贺生平介绍小视频”上传至“教师助手”,学生通过大屏幕了解到李贺才华不被赏识,远大抱负不遇于时的感慨。动态小视频仅有两三分钟,比教师口述、学生读资料需要三倍、五倍的时间所得到的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让古诗词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也给学生开辟出更广袤的想象空间。

二、教育信息化令古诗词教学升华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强调语文教学的课堂要包含情感,充满人文关怀。的确,文以载道,情以动人,每一首诗词都抒发着感情,可借景、可寓物。古诗词教学中想要体悟诗人情感,可向信息技术借力,“乘风破浪”。例如,笔者在《七律·长征》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初步感知诗句的基础上,利用“教师助手”的画廊功能,有序投射一幅幅画面,进行“入境欣赏”——“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学生调动视觉系统直观感受几幅画面的同时,播放与图片内容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或者名家朗诵;甚至在“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句难理解的诗句上出示电影、电视画面,如此一来,多媒体技术将诗、画、曲、情多种因素融为一体,以强大的感染力给学生们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能令古诗词教学升华丰富的情感,让每位同学在立体、多维的体验中,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患难,人人为之所动,达到感情共鸣。 

三、教育信息化为古诗词教学增添更多美感

古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五脏俱全、含蓄隽永、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悟起来意境深远、品起来耐人寻味。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强化中,学生触摸到诗歌和谐的韵律,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意会。如在《七律·长征》的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师助手”的独特优势,将名家、大家的配乐朗诵直观呈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通过名家引路、初读试水,吟咏热情空前高涨,既对诗歌有了正确、深刻的理解,提高了读诗的热情,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由此可见,不断的读诗、诵诗,的确是一种享受。不论是示范读,还是学生一人读、多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全班读,甚至与“教师助手”对诗、检测,只要反复训练朗读,学生便不自觉感受诗境、诗意。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能有效、快速地化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直观,调动视觉、听觉、想象多元系统,诗词名句的意蕴把握得更为稳固,品析出的诗味也更加浓郁,为学生的思维开发、潜能激发、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诚然,教育信息化助力古诗词教学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古诗词高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诗教路漫漫,探求步不停”,我坚信,只要自己找准方向、不遗余力,将会探索出更多的教诗良方!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年版;

[2] 陈琳琅,《文以载道,情以动人》[J],《知识窗·教师版》,2012年第02期;

[3] 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