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与美术课程在小学艺术课堂的融合策略初探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生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美术课程作为小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学科融合的大趋势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的研究,既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开拓小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打下坚实的艺术情操基础。本文针对小学生音乐、美术的融合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索,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核心素养向导下的艺术课堂融合教学模式。

音乐,听觉的艺术,它能通过声音媒介传递人们的情感,是唤起人们心灵的艺术形式;美术,视觉的艺术,它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和主观世界的情感体验,是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中提到:“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1】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了音乐与美术、影视、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学科的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现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融合性观念的深入,音乐、美术课程在小学艺术课堂的融合是一大趋势。

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提出“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品格和能力。”音乐与美术课程的融合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与感受能力的有效渠道 ,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次实践探究。

笔者任职的学校是在2018年才合并到当地城区重点小学的一所农村小学,音乐专职老师配备严重不足,学生的音乐基础都相对薄弱。2019年笔者调任到本校区,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创新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笔者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努力,最终基于本校学生的情况和音乐、美术学科融合的大趋势,笔者以花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巧用旋律、线条,搭建融合之桥

旋律、线条分别是音乐、美术课程的重要元素之一。虽然他们归属于不同的学科课程,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是音乐、美术课程融合的重要桥梁。“音乐中将不同高度的音连成线,便形成了线条。旋律进行的线条叫旋律线。”【2】旋律是抽象的,线条却是具象的。把抽象的旋律以具象的线条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视、听联动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如花城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一课中的《小白菜》。此曲的旋律进行是以级进下行为主,学生通过边唱边画旋律线深刻地体会了女孩失去亲娘受人虐待、孤苦伶仃的悲伤心情。另外,学生还可以看到每个乐句的线条是依次由高而低下行,再次体会了乐曲一叹再叹的主题内容。又如花城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节日舞》,此曲的旋律线以级进上行为主,又带有小型波浪式进行,学生视通过视、听联动的方式也深深地体会了人们节日中欢乐的心情,就如身临其境中。

图例如下:

图片14.png图片15.png旋律与线条的融合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学唱歌曲一字多音唱不好和漏音的问题。在花城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唱中,笔者没有采用旋律与线条结合教唱前,学生总是掌握不好一字多音的唱法,让笔者头痛不已。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探究,笔者总结了一种方法:一字多音的地方采用相邻音用线条连接,学唱时边唱边在空中画线条。通过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一字多音的地方应该要唱几个音,很好地解决了一字多音唱不好或漏音的问题。

图例如下:

图片16.png

二、活用节奏与构图,勾画融合之魂

节奏,是音乐的行进,是音乐中的各种运动形态,更是旋律的主要框架。人们通过节奏的轻重缓急、松散与紧凑的不同变化能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构图,是美术创作中画者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进行的设计、组织而构成的完整画面,是美术作品的一个基本框架。节奏、构图分别是音乐、美术作品的主要框架,是各自学科的灵魂,两者之间有着共有的运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者们将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如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码头工人》的教授。笔者让学生们观看课本中的剧照,其整体构图为三角形构图,构图非常地稳定,工人位于三角中的最高处,入侵者处于三角的最低处,形成了一种俯视的视觉效果,把工人们对入侵者的仇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曲中连续出现的X X.|X X.节奏和三连音完美地融合起来,随着音乐表达的情感表现了码头工人搬运沉重货物的动作及其沉重的心情。曲中连续四次出现的三连音和剧照中三角形构图都充分地把码头工人由痛苦到悲伤再到愤怒,最后奋起反抗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

图例如下:

图片17.png

三、妙用调式调性、色彩,以达融合表“意”之效

色彩,是美术绘画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画者运用线条勾画事物的“形” ,运用色彩表达对事物的“意”。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意”上,这就揭示了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调式调性不同,音乐的色彩会不同,音乐表达的“意”也会不同。音乐中的调式调性与美术的色彩两者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育者们可以把两者进行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花城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不同色调的音乐》一课的教授。笔者让学生观察分别画有太阳与月亮的两幅美术作品它们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同时笔者还分别播放了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思考两首作品分别与哪幅美术作品能相对应的。学生们在聆听完音乐后基本都能把色调明朗的大调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与色彩明亮的太阳美术作品对应,也能把色调柔和的自然小调歌曲《兰花草》与色彩暗淡的月亮美术作品对应。通过这样简单地融合对比,为学生学习音乐中的大小调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图例如下:

图片18.png四、关注音乐中的速度与力度、美术中的线条与色彩的多元融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速度、力度是构成音乐的重要要素,是影响音乐风格的重要音乐要素;而线条、色彩是美术绘画中勾画“形”与表达“意”的重要元素。在小学的艺术课堂中把音乐的速度、力度与美术的线条、色彩等多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三课《音乐中的动与静》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关注速度、力度要素在音乐中的不同变化,明确了速度与力度在音乐形象的描绘和音乐情绪上的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所表现的“动”与“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与辨别的能力。

图例如下:

图片19.png

截图20202020.png

截图21212121212121.png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发展变化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音乐、美术学科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两者的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美术学科的艺术课堂融合教学使教育者们有了新的空间和力量,使课堂有了新的色彩与魅力,提高了教育者们的教学水平,推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这种艺术课堂的融合教学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地有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为他们的艺术情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2,.第3页

[2]《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学参考书》四年级下册,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9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出版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2

3、《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学参考书》四年级上册,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

4、《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学参考书》四年级下册,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

5、《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学参考书》五年级上册,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

6、《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