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人文关怀的恶性肿瘤护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并对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方法:立足于本次研究课题,从本院肿瘤科近一年内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当中选出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平分的原则对其进行小组划分,其中40例实施常规护理,剩余40例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两组分别以护理模式命名。结果:从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来看,在抑制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关怀组的护理效果明显更优;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关怀组的护理优势也比常规组更为显著。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他们由于受到自身病情的影响,导致其在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同时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难以得到提升。而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应用恰好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也能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其主要包括了100多种病症,从本质上来说,恶性肿瘤是细胞分化异常导致的,随着人体细胞的持续增多,额外的细胞就会形成肿瘤,最终将会对人体器官造成危害[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在我国临床上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该病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从临床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要想增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必须要将其护理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从恶性肿瘤患者的实际需求来看,其在情感和心理方面有着较高的需求,这就要求广大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为其提供精神支持,促使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工作。基于此,本文针对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希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当中,共有80例恶性肿瘤患者参与到临床调查研究当中,其中40例纳入常规组,男、女性患者比例为22:18,年龄在37—65岁之间,疾病类型共计5种,具体为胃癌9例,肺癌11例,胰腺癌6例,肝癌8例,食管癌6例;剩余40例纳入关怀组,男、女性患者比例为24:16,年龄在35—67岁之间,疾病类型共计6种,具体为胃癌7例,肺癌10例,淋巴癌7例,胰腺癌5例,肝癌4例,食管癌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具体如下:(1)均符合恶性肿瘤诊断标准;(2)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和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临床研究;(3)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主要以基础性护理为主,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体征监测等等。

关怀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主要以身心呵护为主,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护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冰冷的住院环境很容易加重其心理负担,最终降低其依从性。鉴于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环境干预,除了要确保病房内温度、湿度适中以外,还需要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具体可用绿植、图片等对病房进行装饰,同时也可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促使患者能够放松身心,从而起到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和临床症状的作用[2]。此外,护患关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质量,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当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对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并与患者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患者能够在护理人员的影响下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从而促进其依从性的显著提升。

(2)认知干预。对于许多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他们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识,导致其依从性普遍偏低,而这也是造成其负面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向其介绍相关疾病知识,使其能够了解自身病情的发展情况,并对抑制病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引导其积极配合临床工作,从而降低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具体而言,在选择干预方式时,护理人员应坚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护理原则,通过多样性的网络平台向患者及时推送疾病的相关知识,比如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及时分享疾病的前沿信息,促使患者能够意识到疾病的可治愈性,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线下认知干预,通过专家座谈、个性化指导、集体教育等方式向患者传授丰富的疾病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温暖,从而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3)心理护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负性心理和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既要认识到患者负性心理产生的必然性,也要“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精神支持与情感呵护,这样才能增强患者的信心[3]。首先,护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心理健康测评表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建立患者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制定针对性、多样性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比如,针对轻症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法,通过交谈、聊天等形式分散患者注意力,从而改善其不良情绪;针对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可以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必要时可通过药物稳定患者情绪,从而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4]。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借助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使其认识到恶性肿瘤的可治愈性,这样才能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此外,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认识到患者家属的重要作用,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心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提供病情交流的机会,将恶性肿瘤患者聚到一起,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引导他们发泄不良情绪,实现相互打气、相互鼓励,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信心。

(4)疼痛及睡眠护理。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随时询问患者的疼痛状态,根据患者的神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信息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护理服务,具体可通过精神疗法、药物疗法等缓解患者的生理疼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5]。此外,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在病情及负性心理的影响下,其睡眠质量也会严重下降,如果不能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也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睡眠护理,加强对患者睡眠质量的监测,了解患者失眠的原因,针对轻症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冥想法、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针对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向患者提供助眠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组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两组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主要依靠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来进行评估,分别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焦虑自评量表由14个项目构成,总分为56分;抑郁自评量表由24个项目构成,总分120分。患者满意度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主要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由36个项目构成,总分100分,高于80分即为非常满意;60分—79分之间即为满意;低于60分即为不满意。生活质量评分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生理状况评分、情感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和家庭/社会状况评分,除了情感状况评分是24分满分以外,其余评估指标均是28分满分,因此总分为108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的对比情况

本次研究主要将焦虑自评量表分值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值作为患者负性情绪的观察指标,从护理前、后的评分来看,关怀组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改善程度的对比情况(x̄±s ,分)

1.png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调查内容为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专业性、患者需求满足程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关怀组的患者满意度相对更高,说明关怀组在良好护患关系构建方面显现出的护理优势更为突出,具体数据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情况[n,(%)]

2.png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情况

临床干预后,分别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从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来看,关怀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这也说明人文关怀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数据参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情况(x̄±s ,分)

3.png3、讨论

作为一种致死率相对较高的病症,恶性肿瘤不仅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且该病的年轻化趋势逐渐增强,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论是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来看,还是从该病的治疗过程来看,恶性肿瘤患者面临的痛苦都是巨大的,一方面,恶性肿瘤对于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患者通常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呕吐、咳嗽等症状;另一方面,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也是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在临床工作当中,部分患者很容易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放弃治疗,甚至还会出现轻生的念头。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治疗辅助工作,通过临床护理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争取在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也能降低致死率,从而挽救更多癌症患者的生命。实践证明,相较于常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更加注重对患者的身心呵护,将其引入恶性肿瘤护理工作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从本质上来说,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柔性护理方式,主要通过精神支持和心理干预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对其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心理和情感需求,这对提高他们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表明,从负性情绪改善效果来看,干预前,两组负性心理状况并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关怀组的负性心理得到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常规组;从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关怀组的总满意度也要高于常规组;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关怀组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恶性肿瘤护理工作当中,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抑制其负性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能促进其满意度的提高,另外也能起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而这些均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配合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该护理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詹红梅.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118.

[2]吴雅清.恶性肿瘤护理中人文关怀的融入及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6):179-181+189.

[3]陈行尧,项佳,姚淑婷.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7(08):285-286.

[4]赵昕.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1,14(21):62-63.

[5]余健萍,张薇.人文关怀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08):97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