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的落实
DOI: 10.12721/ccn.2024.157034, PDF, 下载: 164  浏览: 850 
作者: 董娟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102600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摘要: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掌握和运用这些学科的技能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最优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文章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实施策略。

数学建模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把数据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高效地解决问题。在中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模型素养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基本状况和课程的重点,安排充足的课堂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把模型的思想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自身的模型化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目标及原则

(一)建模教学的目标

在中学的数学建模教学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们的应用意识发展起来,让他们在实际的世界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数学,并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思维和分析,确保问题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实践中,让同学们对建模的基础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逐步养成一个好的思考方式,在加强他们的运用意识的时候,应该逐步让他们参加到动手操作中去,这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是有益的。通过教学实践,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剖析数学问题,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地了解教材的内容。此外,建立建模学习的另一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高中生不能习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自卑感。建模化的教学能使知识更形象、更容易掌握。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知识应用的培养上,通过熟知的生活问题来提高他们的信心,从而达到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特定目的。

(二) 建立建模的基本原理

第一,主观性的原理。在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建模中来,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有益的。第二个是“顺应”的原理。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方式应遵循学生的认识特征,并从其自身的能力出发进行。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学生的智能、年龄及心理特点,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三个是启发的原理。在建模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安排的课堂活动或所提的思维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拥有自主的思维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分析、质疑、总结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问题。第四条是动机原理。在做建模的时候,学生离不开老师的陪同与鼓励,激发式的言语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困境,体验到胜利的快乐,用一种更为正面的方式来对待接下来的行动,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课堂教学,适当切入数学建模

该建模的建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搜集与学科相关的数学资料;第二,依据所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第三,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使中学的数学建模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手段。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进行培养,加强其数学思维。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正确把握。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数学的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即使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素养,但是要完全把握教材的深刻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数学的语言作为起点,通过引入一些特定的知识的定义、性质或形象,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要强化生活中的转换教学,使他们能够运用生活中的生活用语来进行职业知识的重复,并在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实践中进行数学建模[2]

另外,老师也可以对数学基础建模进行培训,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入某些理论知识,这不但需要学生对其概念、公式或具体的内容进行了解和记忆,而且应该能够从建模的观点来改进教学内容,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引入新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把数学课程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一个亲切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建模化能力。比如,函数最值问题可以借助一些实际例子,比如收益计算,成本最低,材料最省等,而在三角函数的研究中,还可以借助残余废料、足球射门和相关的度量问题来帮助解决。通过老师的细心安排,让同学们对真实的世界和他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

(二)以现实问题为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建模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特别是在数学领域,由于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比较抽象,如果没有研究的兴趣,那么他们就难以将所学的内容完全了解,这就不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建模。在新课标中,我们强调要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是要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课堂,所谓“典型”就是要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应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为此,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建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怎样对思维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建模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老师们所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进行思维问题的设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供人们发掘的与数学有关的材料,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却没有得到适当的学习机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以一些常见或熟知的问题为基础,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比如家庭用水量,银行利息,超市购物折扣,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材料,这样既可以引起更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其次,在选取实例时,要注重区分难易程度。这一时期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建模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建模的过程和方式,如果有很大的困难,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兴趣,从而不能正确地了解题目,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最后,老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化打下基础。

结语:

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导入数学模型,不仅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将模型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分段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能将所学的东西运用自如,逐渐对模型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认知与策略[J].成才,2022(24):49.

[2] 谢菊连.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J].高考,2022(34):108.

[3] 林裕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研究[J].高考,2022(23):11.

[4] 时俊.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4):197.